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设计

《经络腧穴学》教学设计(56学时供本部针本)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针推学院基础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5-11-16 17:27:37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任课教师(职称):乔赟(副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2级针灸推拿学 2012-2013学年

授课题目(章节):绪言、第一章经络概述教 具: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经络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编:沈雪勇。

教学目的:1.了解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的关系,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概念,了解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熟悉历代经络腧穴的有关著作。2.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3.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4.掌握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了解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5.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6.掌握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7、掌握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8、了解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特点。9、掌握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功能作用10、掌握经络的作用。11、了解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重点难点:(1)重点:1、历代经络腧穴的有关著作。2、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3、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4、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5、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其功能作用。6、经络的作用。

(2)难点:1、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脉、血气的关系,对血气的认识。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3、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的分布及循行特点。4、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图表说明,结合人体实例讲解,穿插课堂提问、结合临床举例、讨论。

课时安排:共4学时(具体安排详见续页)。

课后作业:1、什么是经络?经脉与络脉如何区别?2、经络系统由哪些方面组成?3、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如何组成的?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如何?5、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如何?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如何?7、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8、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其功能作用?9、十五络脉的含义及其功能作用?10、十二经筋的含义及其功能作用?11、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其功能作用?经络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绪论篇章教学激发了学生对针灸的浓厚兴趣,对针灸产生了较强的民族自豪感,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经络总论部分内容较为繁杂枯燥,涉及重点难点较多,在ppt图片、图表、真人示范、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下,学生亦能集中注意力,配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共4学时 3分钟 2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绪言 上篇 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绪言 1、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中医学的关系。 2、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3、针灸的起源及发展、针灸学发展简史、历代经络腧穴的有关著作。 4、建国以来国内针灸研究概况及在国外的传播。 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排列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 特殊: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 ①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③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 (四)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统称奇经八脉。 (五)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六)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离入出合”。 (七)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八)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达内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2、指导针灸治疗 ①循经取穴 ②皮部取穴 ③络脉取穴 ⑤筋病取穴 总结、课题讨论、布置作业。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图表说明,结合人体实例讲解,穿插课堂提问、结合临床举例、讨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