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56学时供本部针本)
《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经络腧穴学》的基本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和经脉的病候,常用腧穴的特性、定位、主治和刺灸方法等。熟悉经络理论及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了解经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继续学习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基础及推拿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具有在人体上准确划出经络、点出腧穴的能力,具有在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及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医学、壮瑶医特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中医专业的热爱。
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操作4学时。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意义。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掌握腧穴的分类及特定穴的内容。
4.了解腧穴的命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腧穴的分类。
2.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1.腧穴的作用。
2.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特定穴
1.五输穴2.原穴3.络穴4.郄穴5.背俞穴
6.募穴7.八会穴8.八脉交会穴9.下合穴10.交会穴
第四节腧穴定位法
1.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3.手指比量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实验操作4学时。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十二经病候。
3.熟悉络脉、经别的内容;
4.了解经筋的内容。
5.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非常用穴的定位和归经。
6.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病候和作用。
7.了解穴位的局部层次解剖要点。
8.熟悉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教学内容】
第三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
1.手太阴经脉循行、病候。
2.手太阴络脉。
3.手太阴经别。
4.手太阴经筋。
第二节手太阴腧穴(11穴,有“*”者为重点穴位。以下同)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1.手阳明经脉循行、病候。
2.手阳明络脉。
3.手阳明经别。
4.手阳明经筋。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20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第五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阳明经络
1.足阳明经脉。
2.足阳明络脉。
3.足阳明经别。
4.足阳明经筋。
第二节足阳明腧穴(45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操作4学时。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1.足太阴经脉。
2.足太阴络脉。
3.足太阴经别。
4.足太阴经筋。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21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3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第七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
1.手少阴经脉。
2.手少阴络脉。
3.手少阴经别。
4.手少阴经筋。
第二节手少阴腧穴(9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太阳经络
1.手太阳经脉。
2.手太阳络脉。
3.手太阳经别。
4.手太阳经筋。
第二节手太阳腧穴(19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操作3学时。
第九章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阳经络
1.足太阳经脉。
2.足太阳络脉。
3.足太阳经别。
4.足太阳经筋。
第二节足太阳腧穴(67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5学时,实验操作5学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特点,各经脉腧穴的定位、取穴、主治、刺灸法注意事项及经脉病候等。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定经取穴的技能。
教学难点: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各腧穴定位与主治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示范操作为主,并根据各章节内容,应用实物、模型、电化教学等教具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尤应强化在人体的点穴,并配合多媒体光盘,声像系统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讲课 时数 | 实验内容 | 实验 时数 | 网络学习时数 |
第一章经络总论 | 4 | 划线定经 | 4 | |
第二章腧穴总论 | 8 | 定位方法 | 4 | |
第三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五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七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九章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 26 | 点穴、取穴、刺灸法及注意事项 | 10 | |
合计 | 38 | 18 |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形成性评价30%,其中,点穴考试占20%,课外作业占10%;其末考试成绩所占70%。
评价方法:期末考试从题库出题,利用题库系统进行考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沈雪勇主编,《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第2版。
2.参考资料:
(1)《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4)网络学习链接:http://video.zyy123.com/zhenjiu/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