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教学设计(48学时供赛院针本)
广西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_《经络腧穴学》任课教师(职称):李红阳(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赛恩斯) 2012-2013学年下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绪言、第一章经络概述 教 具: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经络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编:沈雪勇。
教学目的:1.了解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的关系。2.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3.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表里属络关系、分布走向规律、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4、掌握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5、掌握经络的作用。6、了解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重点难点:(1)重点:1、经络腧穴学说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3、十二经脉的名称、含义、分布走向规律、流注次序、交接规律及表里属络关系。4、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其功能作用
(2)难点:1、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脉、血气的关系,对血气的认识。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3、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的分布及循行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图表说明,结合人体实例讲解,穿插课堂提问、结合临床举例、讨论。
课时安排:共4学时(具体安排详见续页)。
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经络?经脉与络脉如何区别?2、经络系统由哪些方面组成?3、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如何组成的?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如何?5、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如何?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如何?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共4学时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25分钟 25分钟 20分钟 4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 绪言 上篇 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绪言 1、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中医学的关系。 2、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3、针灸的起源及发展、针灸学发展简史、历代经络腧穴的有关著作。 4、建国以来国内针灸研究概况及在国外的传播。 (一)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排列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 特殊: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及交接规律。 ①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③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 (四)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统称奇经八脉。 (五)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六)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离入出合”。 (七)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八)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达内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可指导辨证归经: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2、指导针灸治疗 ①循经取穴,②皮部取穴,③络脉取穴,⑤筋病取穴 总结、思考题讨论。 |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图表说明,结合人体实例讲解,穿插课堂提问、结合临床举例、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