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3学分
学时:51学时,其中理论课35学时,网络课3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适用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考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课)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上教学时长120分钟)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了解食品学科发展方向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从理论上提高专业水平,融入我国食品安全案例及分析,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2.知识目标: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3.能力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同时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鉴别食品安全。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性特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食品安全性作为食品质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忽视食品安全性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的严重后果,对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社会管理部门及政府决策部门,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是在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后开设的,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分析理论和检测技术,使学生能独立运用微生物的分析方法对食品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2.课程成绩评定(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成绩构成)
形成性评价成绩占4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60%,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成绩(40%)+终结性评价成绩(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1)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2)评价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案例讨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质量,作为形成性评价成绩计入学期总评。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考勤、课堂测验、课堂案例讨论等。
【参考书目】
教材:《食品微生物检验》(李凤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了解食品学科发展方向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概念。
(2)学习致病菌和食物中毒,了解什么是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内容】
1. 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
2. 致病菌和食物中毒。
3.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考核重点】
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学习;概述这门课在食品专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及技能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检验基本技术,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2)了解细菌的生化实验及其他检测技术。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内容】
1. 掌握几种染色原理。
2. 学习细菌的生化试验方法。
【考核重点】
细菌生化试验的种类及应用范围。
第三章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常规检验基本技术,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方法。
(2)了解菌落技术方法的对比。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内容】
菌落技术方法的对比与详解、食品中三大菌群的检测方法与应用、学习几种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熟悉基本原理。
【考核重点】
学习几种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熟悉基本原理。
第四章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验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中常见病毒及微生物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食品中常见病毒及微生物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不同常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方法。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食品中常见病毒及微生物污染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不同常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方法。
【考核重点】
不同常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方法。
第五章食品中真菌检验及其毒素检测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中常见真菌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食品中常见真菌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不同常见食品中真菌的检验方法。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食品中常见真菌污染对人类的影响、不同常见食品中真菌及其毒素的检验方法
【考核重点】
不同常见食品中真菌及其毒素的检验方法
第六章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
(2)熟悉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内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接口;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
【考核重点】
食品中免疫学检测方法详解。
第七章 常见食品微生物检验
1.素质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知识目标:
(1) 掌握常见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标方法。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各类食品中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分析及其微生物检验标准。
【考核重点】
常见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标方法。
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时数 |
1 | 第一章 绪论 | 线下线上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2 | 第二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及技能 | 线下线上教学 | 8学时,320分钟 |
3 | 第三章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
| 线下线上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4 | 第四章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验
| 线下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5 | 第五章 食品中真菌检验及其毒素检测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6 | 第六章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
| 线下教学 | |
7 | 第七章 常见食品微生物检验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实验一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MPN计数法 | 实验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
实验二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平板计数法 | 实验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
实验三 试纸法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 | 实验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