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药商品学-实验指导(市场营销专业3学时)

发布时间:2016-06-08 12:53:23 浏览次数: 【字体:

《中药商品学》实验指导

前 言

中药商品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鉴定和控制中药质量,故识别和认识中药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中药商品学的实验课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扩大认药数量,掌握常用中药材商品的规格等级,熟悉常用中药材商品的鉴定方法与技术。中药商品学实验课教学是整个中药商品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本教研室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并依据《中药商品学》实验大纲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组织编写了《中药商品学》实验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材料、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等项目,同时后附思考题,以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

实验学时:3学时

重点中药商品鉴别

(综合性实验,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重点中药商品的商品特征、规格等级及其品质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

中药疗效与其形、色、气、味等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药材商品的性状往往是其药效物质的标志,是其内在品质的重要反映,所以在长期实践中,人们总结了一套根据外观性状判断药材商品质量的基本方法,用性状指标评价药材商品的真伪和质量优劣。

【实验药材与仪器】

1.实验药材:不同品质和规格等级的药材商品。

2.实验仪器:锯刀、镊子、放大镜、烧杯、玻棒、电磁炉等。

【实验项目、方法与步骤】

熟悉重点中药商品:牛膝、黄芪、人参、高丽参、西洋参、三七、当归、地黄、党参、黄连、川贝母、天麻、大黄、甘草、厚朴、肉桂、菊花、西红花、枸杞子、冬虫夏草、蛤蟆油、蛤蚧、鹿茸的商品特征及规格等级及其品质鉴别。

牛膝

【来源】 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

【药材产地】 主产于河南武陟、沁阳、温县、博爱。

【商品特征】

1 药材 细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细皱纹。质硬脆,断面微呈角质状而油润,维管束小点断续排成2~4轮同心环。气特异,味微甜而稍苦涩。

规格等级: 常分为3等。一等品(头肥):呈长条圆柱形。内外黄白色或浅棕色。中部直径0.6cm以上,长50cm以上。根条均匀。无冻条、油条、破条。二等品(二肥):中部直径0.4cm以上,长35cm以上。无冻条、油条、破条。三等品(平条):中部直径0.4cm以下,但不小于0.2cm,长短不分,间有冻条、油条、破条。

2 饮片 1)牛膝段 为类圆形厚片或呈圆柱形的段,长0.5~1.5cm。周边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细的纵纹及横长皮孔。切面淡棕色或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木部浅黄色或黄白色,其外方维管束小点断续排成2~4轮同心环。质硬,吸潮后易变软。2)酒牛膝 形如牛膝段,颜色较深,呈棕色,偶有焦斑。微有酒气,味微甜、稍涩。3)盐牛膝 形如牛膝段,多有焦斑,微有咸味。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根长、粗壮、皮细肉肥、色黄白者为佳。

2.浸出物含量 以水饱和正丁醇作溶剂,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

黄芪

【来源】 豆科(Leguminosae)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干燥根。根据药材的颜色不同,前者习称“黑皮芪”,后者习称“白皮芪”。

【药材产地】 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浑源、繁峙、应县,内蒙古武川、武东、固阳、集宁等地,河北沽源、张北等地。栽培或野生,以栽培品质量为佳,产于山西绵山者为道地药材,习称“西黄芪”或“绵芪”;产于内蒙古的习称“蒙芪”。膜荚黄芪主产于黑龙江牡丹江、齐齐哈尔,吉林延边、浑江、通化,辽宁铁岭、阜新、北票,内蒙古、山西等地。习称“北芪”、“关芪”。现北方许多省区有栽培。

【商品特征】

1.药材

1)膜荚黄芪(关芪) 野生品:长圆柱形,单枝或间有分枝,顺直,长35~70cm,直径1~2.5cm,根头切口圆形,中央常枯空而呈黑褐色的洞,习称“空头”,深约5cm。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细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有粉性,皮部稍松,白色或淡黄白色,木部较紧密,黄色,菊花心明显,习称“皮松肉紧”。气香,味甜,嚼之有“豆腥”味。

栽培品:根条较短,有分枝,有的形如鸡爪,根头部无枯朽。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纵皱纹细紧。质坚硬,断面裂隙少。味甜,有“豆腥”味。

2)内蒙黄芪

野生品 长圆柱形,多单枝(习称“鞭杆芪”),长40~80cm,芦头下10cm处直径1.5~3cm。根头中央枯空较深,老根深达15cm以上。表面灰黄色或黄白色,较光滑。质较柔软而韧,断面纤维性,略显疏松,皮部松软,淡黄白色,木部黄色,“菊花心”明显。气香特异,味甜,生豆腥味浓。

栽培品:圆柱形,主根长短不一,少分枝或多分枝,直径0.8~2cm。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外皮较细紧。质坚较绵软,断面纤维性,皮部和木部均较紧密,裂隙少。内蒙古栽培品:条较顺直而稍长,分枝少,长30~45cm,直径1~1.8cm,质较绵软。

规格等级:

商品通常分为4个等级。特等品: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腥气。长70cm以上,上中部直径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一等品: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cm。二等品:长4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间有老皮。三等品: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cm。间有破短节子。

2.饮片

1)生黄芪片 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片状,直径0.8~3.5cm,厚2.5~3mm。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褐色,有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有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木部黄色。质坚略韧。有豆腥气,味甜。

2)炙黄芪 呈圆形或椭圆形片,厚0.1~0.4cm。周边浅棕黄色或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浅黄色,木部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具蜜香气,味甜,略带粘性,嚼之有豆腥味。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单枝粗长、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豆腥味浓者为佳。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用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3.黄芪甲苷(C41H68O14)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0.040%。

人参

【来源】 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 的根。少数野生,大多为栽培品。野生品称为“山参”,栽培品称为“园参”。

山参在生长的过程中,主根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或烂掉,其不定根继续生长,成为无主根者,称为“艼变山参”;用山参的种子,经人工种植于林中后而自然长成者,称为“籽种山参”(籽海、野籽);在种植园参的参园,因将参起走,遗留下的人参种子或园参稔,其在原参畦中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多年,称“池底参”;人工将人参种子播到池畦中,在人工管理时只做锄草、施肥,不做倒茬,任其自然生长,约在20年左右挖出加工,称为“趴货参”;在采挖山参时,将发现的小形参移至妥善的地方种植,待长成时再采挖,或将较小的园参移至山林中任其自然生长,待接近成熟时采挖,称为“移山参”。

栽培品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称“林下参”,亦称“籽海”。人参栽培品根据其根的形态分为“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圆膀圆芦”等品种。

【药材产地】 野生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布在北纬39°~48°,东经117.5°~134°。

栽培人参主产于吉林抚松、集安、靖宇、安图、敦化。在二十世纪辽宁桓仁、宽甸、新宾、清原和黑龙江五常、尚志、宁安、东宁等地也曾主产园参,现在多为林下人参。以吉林产者为地道药材,称“长白山人参”。

【采制】 1.山参 随时可采,一般以果实成熟后(9月份)采收最佳。采收时应注意拨开泥土挖取,避免支根或须根受损伤,挖出后将山参用青苔和树皮裹好后带回,称为“鲜山参”或“野参水子”。现在鲜山参一般均晒干或冷冻干燥,称“生晒山参”或“活性山参”。

2园参 栽种5~6年后,于秋天白露至秋分季节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称为“鲜人参”或“园参水子”。林下参通常在播种后20年以上采挖。鲜人参的加工品主要有:

1.生晒参类 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称“生晒参”。鲜参不除去支根晒干,称“全须生晒参”。产品还有白干参(又称“泡光参”,系选无分枝鲜参,刮去外皮干燥者)、皮尾参(系生长年分不足,根条短小,厚皮者)、白参须等。林下参通常加工成生晒参。

2.红参类 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3h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鲜参的支根及须根用蒸后干燥,为红参须(红直须、红弯须、红混须)。产品还有边条红参(具有身长、芦长、腿长特点的边条鲜参加工而成)、大力参(又称烫参,取集安产人参经下须、烫制、干燥而成)等。

3.白参(糖参)类 将刷洗干净的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min,用特制的竹针沿参体平行与垂直方向刺小孔,再浸入浓糖液中2~3次,每次10~12h,取出晒干或烘干。产品还有白参、白糖参、糖参须。

4.活性参类 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采用真空冷冻方法干燥,称为“活性人参”。

根据临床需要将各种人参均去芦头,蒸软、烘软或润透,切斜片、横片或段,或用时捣碎,研成粉末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山参类

1)生晒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多具2条主要支根,形似人体。根茎细长,上部扭曲,茎痕密生,下部常无芦碗而光滑,不定根较粗。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气香浓厚,味甜微苦,口嚼之有清香感(图10-2-26-1,图10-2-26-2)。

山参的性状较为特殊,鉴别时注意其根茎(芦头)、不定根(艼)、主根(体)、支根(腿)、须根(须)、表面等部位。芦头:长而弯曲,习称“雁脖芦”。一般分为3段:顶端为第一段,是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习称“马牙芦”。近10年间脱落的茎基为第二段,芦左右交错重叠而生,芦碗紧密,边缘有明显的棱脊,习称“对花芦”;远年茎基脱化而成的部分为第三段,不再显芦碗,而呈圆柱形,习称“圆芦”或“灯草心”。芦头细长如线,至上端变粗呈“对花芦”形式,习称“线芦”。艼:按形状一般分为枣核艼、蒜瓣艼、顺体艼3种。枣核艼,体短粗,两端尖细,有的形如大枣之核,山参艼的形态多为此种。蒜瓣艼,体似蒜瓣形,一头钝圆,另一头尖细。顺体艼,体上部稍粗,向下渐细而长。体:有横灵体、顺笨体2种。横灵体,习称“武形”,体粗短,多呈短横体或菱角形。状似疙瘩,亦称“疙瘩灵体”或“疙瘩体”。顺笨体,也叫顺体或笨体,习称“文形”。顺笨体多呈纺锤形或圆柱形。纹:紧密的环形纹,纹深而细,皱纹略显得向上兜皱,纹紧密,沟色较深,习称“螺旋纹”、“黑兜纹”或“铁线纹”。环纹延伸到参体的中部或下部,这种纹叫“一纹到底”。皮:呈淡黄白色,结实光润,皮质老,细而不粗糙,习称“皮细如绵”或“细结皮”,光泽显著。腿:一般为1~2条,最多3条。腿短,上粗下细,分裆处多呈八字形,两腿斜叉而不并拢。⑦须:疏生而不散乱,犹如鞭子的皮条,柔韧,故有“皮条须”之称。须的表面生长着疣状突起(小疙瘩),呈长圆形、方圆形不等,习称“珍珠须”或“珍珠尾”。

2) 艼变山参 参形特异。芦头大,多数偏斜不正。由多条艼组成,无主体。艼多为顺体,大艼上可生有横纹,其纹粗浅不连续。只有1条参腿(艼之尾部)。皮嫩而有光泽。须有少量的珍珠疙瘩。

3)籽种山参 芦头多为线芦、竹节芦,芦头较长,也偶有马牙芦或圆芦。艼少,多为顺体,不旁斜,上翘者少,均为互生,下部呈尖尾形。参体形状不定,参腿2~3条,略呈八字分裆。皮黄白色,较细嫩,不紧,无粗皮,有光泽,横纹不明显。参须柔软细嫩而短,珍珠点小,口嚼则出现碎末及少量纤维。味苦,有清香气。

4)池底参和趴货参 芦头基部为圆芦,圆芦以上为“马牙芦”,而芦碗沿着芦头旋转生长,芦碗较大,芦碗边有芦棱。艼粗大,齐头。虽然有的上部稍细,但不像枣核尖端之形,如同顺体,形成一头粗一头细。艼常为3~5枚,生2枚者,多对生(掐脖子艼)。艼大于并重于参体。参体多为顺体,腿粗细不一,2~3条或更多,有“八”字分裆的体形。皮黄白色,粗糙而疏松。横纹浅或断续,无螺旋纹,有的一纹到底,也有半环纹者,状似园参。参须较嫩,易折断,蓬乱不清疏,珍珠疙瘩少而小。

5)移山参 芦碗略显长而稀疏。芦头常骤然变细或变粗,不呈对花芦而呈转芦,常出现线芦或竹节芦。芦多为顺长体,但生长年久者也有的为枣核艼。有时出现下粗上细的形状(即掐脖子艼),其略向斜旁伸出,上翘者多,有时艼体超过主体。参体以顺笨体为多见。参腿较顺长,1~3条或多条。皮质略泡而嫩,粗糙,不光润。有稀疏不紧密的横纹,常一纹到底。参须细嫩而短,下端分枝较多,珍珠疙瘩稀疏而小。

山参规格等级:

一等品:主根粗短呈横灵体,支根八字分开,五形全美。有圆芦。艼中间丰满,形似枣核。皮紧细。主根上部纹紧密而深。须根清疏而长,质坚韧,有明显的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白色。味甜、微苦。每支重100g以上,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25%。二等品:每支重55g以上,余同一等。三等品:每支重32.5g以上,余同一等。四等品:每支重20g以上,余同一等。五等品:每支重12.5g以上,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40%。余同一等。六等品:根部呈横灵体、顺体、畸形体(笨体)。每支重6.5g以上,艼帽不大。余同一等。七等:根部呈横灵体、顺体、畸形体。有圆芦。有或无。皮紧细。主根上部横纹紧密而深。须根清疏而长,有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白色。味甜、微苦。每支重4g以上。八等:每支重2g以上。间有芦须不全的残次品。余同七等。

艼变山参、籽种山参、扒货参、池底参、移山参,一般按山参八或九等收购。

(2)园参类 主根身长,上部有断续的粗横纹。根茎上部有一面或二面生有芦碗,上生1至数条不定根。支根2~6条,末端多分枝。须根形似扫帚,短而脆,易折断,珍珠点小而极少。

1)生晒参 主根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纵皱纹,下部有侧根2~3条,有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偶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有棕黄色环纹,皮部有黄棕色的油点及放射状裂隙。气特异,味微苦、甜。

2)林下参 主根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与根茎等长或较短,长1~6cm。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上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3)红参 主根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习称“黄马褂”,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支根2~3条,扭曲交叉。根茎长1~2cm,有茎痕及1~2条不定根。质硬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甜、微苦。

4)边条红参 主根长圆柱形,长13~20cm,直径0.8~2cm。芦长2.5~4cm,直径4~7mm,黄色略柴质,芦碗稍大而凹陷。具有3长特点,即身长体圆,芦长有碗,腿长多2~3分枝。

5)白干参 形似生晒参,栓皮已刮去,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环纹不明显,横纵皱少或无,质较坚实,断面白色,显菊花心。味甜微苦。

6)皮尾参 不定根呈长条圆柱形,上端有茎痕而无芦,下部不带须根。长3~6cm,直径0.5~1cm。表面土黄色,常有褐色环纹及纵向抽皱。质较轻泡,断面白色,显菊花心。

7)白参须 分为直须、弯须、混须3种。直须上端直径约0.3cm,中、下端渐细,长短不一,最长可达20cm。弯须则弯曲而细乱。

8)白糖参 主根长3~15cm,直径0.7~3cm。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多数断续的环纹,全体可见加工时针刺的点状针痕。下部有2~3个以上的支根。断面白色,有菊花心。气微香,味较甜、微苦,嚼之无渣感。

园参规格等级:商品根据加工方法以及大小等的不同,分为边条鲜参、普通鲜参、边条红参、普通红参、生晒参、白参须、红参须等规格。再分为不同的等级。

1)边条鲜参

一等品: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2~3个分枝。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20cm。浆足,丰满。每支重125g以上,艼帽不超过15%。二等品:体长不短于18.3cm。每支重85g以上。余同一等。三等品:体长不短于16.7cm。每支重60g以上。余同一等。四等品:体长不短于15cm。每支重45g以上。余同一等。五等品:体长不短于13.3cm。每支重35g以上。余同一等。六等品:每支重25g以上。余同一等。七等:须芦齐全。浆足,丰满。每支重12.5g以上。八等:根呈长圆柱形,凡不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破断根条者。每支重5g以上。

2)普通鲜参

特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支重100~150g。一等品:每支重62.5g以上。余同特等。二等品:每支重41.5g以上。余同特等。三等品:每支重31.5g以上。余同特等。四等品:每支重25g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余同特等。五等品:每支重12.5g以上。余同四等。六等品:鲜货。根呈圆柱形,每支重5g以上,不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折断者。

3)16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8.3cm以上,有2~3个分枝。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16支以内,每支31.3g以上。二等品:表面棕红色或棕色,稍有黄皮,抽沟,干痕。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痕,腿红。余同一等。

4)25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6.7cm以上,有2~3个分枝。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浅,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25支以内,每支20g以上。二等品:表面稍有黄皮、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余同一等。

5)35条边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5cm以上,有2~3个分枝。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浅,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35支以内,每支14.3g以上。二等品:表面稍有黄皮、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余同一等。

6)45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大、身长、腿长,体长13.3cm以上,有2~3个分枝。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45支以内,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黄皮、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痕、腿红。余同一等。

7)55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1.7cm以上,有2~3个分枝。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55支以内,支头均匀。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二等品:稍有黄皮、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余同一等。

8)80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1.7cm以上。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80支以内,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黄皮、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余同一等。

9)小货边条红参

一等品:根呈长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断面角

质样。气香,味苦。支头均匀。二等品:有黄皮,但不超过身长的1/2。稍有抽沟、干疤。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余同一等。

10)20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20支以内,每支25g以上。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1)32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每500g 32支以内,每支15.6g以上。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腿红。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2)48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48支以内,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3)64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 64支以内,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4)80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每500g 80支以内,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余同一等。三等品: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5)小货普通红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或淡红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支头均匀。二等品:稍有干疤、黄皮、抽沟。余同一等。三等,色泽较差。有黄皮、干疤、抽沟、腿红。余同一等。

16)红混须 统货。根须呈长条形或弯曲状。棕红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半透明。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须条长短不分,其中直须50%以上。

17)红直须

一等品:根须呈长条形,粗壮均匀。棕红色或橙色,有光泽,半透明状。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长13.3cm以上。二等品:长13.3cm以下,最短不低于8.3cm。余同一等。

18)红弯须 统货。根须呈条形弯曲状,粗细不均。橙红色或棕黄色,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气香,味苦。

19)干浆参 统货。根呈圆柱形,体质轻泡,瘪瘦或多抽沟。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味苦。

20)全须生晒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有分枝。体轻有抽沟,有艼帽,芦须全。表面黄白色或较深,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苦。每支重10g以上,绑尾或不绑尾。二等品:每支重7.5g以上。余同一等。三等品:每支重5g以上。余同一等。四等品:大小支不分,绑尾或不绑尾。芦须不全,间有折断。余同一等。

21)生晒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体轻有抽沟,去净艼须。表面黄白色。气香,味苦。每500g 60支以内。二等品:每500g 80支以内。余同一等。三等品:每500g 100支以内。余同一等。四等品:体轻有抽沟、死皮。每500g 130支以内。余同一等。五等品:每500g 130支以外。余同四等。

22)白干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去净支根。皮细,色白,芦小,质充实。断面白色。气香,味苦。每500g 60支以内,支条均匀。二等品:每500g 80支以内。余同一等。三等品:表面稍有抽沟、水锈。每500g 100支以内。余同一等。四等品:表面有抽沟、水锈。每500g 100支以外。余同一等。

23)皮尾参 统货。根呈圆柱形,条状,无分枝。表面灰棕色,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苦。

24)白混须 统货。根须呈长条形或弯曲状。黄白色。气香,味苦。长短不分,其中直须占50%以上。

25)白直参 一等品:根须呈条状,有光泽。黄白色。气香,味苦。长13.3cm以上,条大小均匀。二等品:长13.3cm以下,最短不低于8.3cm。余同一等。

26)白糖参 一等品:根呈圆柱形,芦须齐全,体充实,支条均匀。表面和断面均为白色。味甜,微苦。二等品:大小不分,表面黄白色,断面白色。余同一等。

高丽参

高丽参(朝鲜人参) 系人参大马牙、二马牙栽培品。参体粗壮顺长,芦粗短且多为双芦(习称双马蹄芦)。

高丽参(朝鲜红参):又称 “别直参”。呈圆柱形或方圆柱形,长13~15cm,粗细不一。

芦短粗,长1.5~2cm,直径几乎和主根同。主根顺长,多单支。棕红色,半透明。气无,味甜、微苦。余同国产品。商品尚有原形朝鲜红参(全须),用支根和须根做成的大尾、大中尾、中尾、小尾、细尾等规格。品质按优次分等。以皮细质坚、无破皮、无疤痕者为优,皮粗、皮黄者次之,有疤、有破皮者更次一等,内心空泡者最次。优者称天字,最次者称翁字,中等者称地字、人字。又按每500g或600g所含片(支)的数量,划分为10、15、20、30、40、50、60、70、80、小片10个等级,一般10支者虚2支、15支者虚3支、20支以上者虚8支(图10-30)。

朝鲜白参:直接干燥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全长约10cm,粗细不一。芦体较朝鲜红参略细,直径稍细于主根。主根略粗短有分支。全体白色,具不规则纵抽皱,体轻泡。气无,味微甜、苦。分为一、二、三、四等,重量分等同红参。亦有用支根和须根做成的大尾、中尾、细尾、皮尾等规格。

2.饮片

1)生晒参片 为圆形或椭圆形薄片,直径1~2cm,厚1~2mm。周边灰黄色,有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类白色,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树脂道小点和放射状裂隙,木部淡黄色,显菊花纹。体轻质脆,粉性。香气特异,味甜、微苦。

2)红参片 为圆形或长椭圆形斜片,直径1~1.5cm,厚1~2mm。周边红棕色,有纵横皱纹。切面红棕色或棕色,环纹和树脂道小点不明显,致密无裂隙,角质样。质坚而脆。气香,味甜、微苦。

3)白参片 为横切片或斜切片,外皮松泡,白色,质嫩而薄,断面黄白色。气微香,味甜,嚼之能溶化。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生晒参以根大饱满、表面色黄白、皮细纹深、质硬、气味浓者为佳。红参以身长、芦长、腿长、色棕红、皮细光泽、半透明、无黄皮者为佳。

2.人参皂苷Re(C48H82O18)、Rg1(C42H72O14)、Rb1(C54H92O23)的总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晒参含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g1的总量不得少于0.30%,人参皂苷Rb1不得少于0.20%。

西洋参

【来源】 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

【药材产地】西洋参原产北美洲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原来靠进口。1975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西洋参栽培,已在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江西、贵州、云南、安徽、福建、河北、山东等省引种栽培成功。

【采制】美国、加拿大栽培西洋参,是在3~5年期间收获参根,绝大多数栽培者实行4年收根。我国引种初期,是5~7年收根,多数为6年收根,近年则多采用3~4年收根。

西洋参的加工产品比较单一,只有生晒类。加工的商品主要有原皮西洋参、粉光西洋参、西洋参须、洋参丸等。鲜品西洋参→洗刷→晾晒→烘干→打潮下须→第二次烘干,即为原皮西洋参。鲜品西洋参→洗刷→晾晒→烘干→打潮下须→去皮→第二次烘干,即为粉光西洋参。去芦头,蒸软、烘软或润透,切斜片、横片或段,用时捣碎,研成粉末使用。

【商品特征】

1.参棒 多圆柱形,有的呈圆锥形和疙瘩形,长度为30~80㎜,直径为5~13㎜,平均重为6g,带有芦头或不带芦头,表面呈暗绿色,环纹深而细密,有明显的皮孔和直径横痕,体硬,断面平齐,呈淡黄白色,由浅黄棕色形成断层菊花环,气微香,味苦微甘,具备西洋参典型性状,与美国、加拿大西洋参基本一致。

2.参节 即参腿,应为长圆柱形,直径为0.3㎜左右,暗黄色,表面有细的纹理。

3.参须 分直须、弯须2种。直须应为长圆柱形,直径为0.2~0.3㎝,暗黄色,表面有细的纹理;弯须,直径在0.2㎝以下,暗黄色。

规格等级:商品西洋参分长支、短支、统货三种规格。根形短粗,体长为2~7cm的为短支;根长大于7cm的为长支;根体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称为统货。长支、短支还可根据根体大小再分出不同的规格。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本品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及线形皮孔状突起,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茎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艼)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2.人参皂苷Re(C48H82O18)、Rg1(C42H72O14)、Rb1(C54H92O23)的总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洋参含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总量不得少于2.0%。

三七

【来源】 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主根习称“头子”,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细根习称“绒根”。

【药材产地】 主产于云南文山州的文山、砚山、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广西田阳、靖西、田东、德保。云南文山、广西栽培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文三七”、“田七”,为著名的道地药材。

【采制】 在7月~8月开花前或摘取花茎后的10月~11月间,采收栽培3~7年的三七根,习称“春三七”;12月至翌年1月(摘除果实后20天~30天)采收,习称“冬三七”。采收前10天左右,剪去地上茎,选择晴天挖出根部。将根洗净泥土,称鲜三七。剪下须根,晒干,习称“三七须”或“绒根”。除去须根后晒2~3天,待其发软时,剪下支根和茎基(习称“羊肠头”),晒干,分别为商品“筋条”和“剪口”。主根(头子)再晒至半干,用手搓揉,用力宜轻而匀,以防破皮、变黑或变形;再经曝晒、搓揉3~5次,增加光滑度,直至全干,称为“毛货”。如遇阴雨天,可在40℃~45℃下烘烤干燥至含水量13%以下。将毛货置麻袋中加粗糠或稻谷往返冲撞使表面棕黑色光亮,即为成品。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三七粉、三七片、熟三七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可见细微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回甜。

规格等级:

1)春三七 饱满,表面皱纹细密而短或不明显。断面灰绿色,木部菊花心明显,无裂隙。

一等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绿色或灰褐色。味苦、微甜。每500g 20头以内。长不超过6cm。二等品:每500g 30头以内。余同一等。三等品:每500g 40头以内。长不超过5cm。余同一等。四等品:每500g 60头以内。长不超过4cm。余同一等。五等品:每500g 80头以内。长不超过3cm。余同一等。六等品:每500g 120头以内。长不超过2.5cm。余同一等。七等:每500g 160头以内,长不超过2cm。余同一等。八等:每500g 200头以内。长不超过2cm。余同一等。九等(大二外):每500g 250头以内。长不超过1.5cm。余同一等。十等(小二外):每500g 300头以内。长不超过1.5cm。余同一等。十一等(无数头):每500g 450头以内。长不超过1.5cm。十二等(筋条):不分春、冬七。每500g在450~600头。支根上端直径不低于8mm,下端直径不低于5mm。十三等(剪口):不分春、冬七。主要是三七的芦头。

2)冬三七 不饱满,表面皱纹多深长或呈明显沟槽状。断面常呈黄绿色,木部菊花心不明显,常有裂隙。

等级与春三七相同,但表面多为灰黄色,有皱纹或抽沟(拉槽),不饱满,体稍轻。顶端具不明显的茎痕。断面黄绿色或灰褐色。

2筋条 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3.剪口 呈不规则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4.饮片

1)三七粉 为灰黄色细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2)三七片 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厚度不超过1mm。周边灰黄色,有细纹。切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致密,微呈角质样。气微,味苦回甜。

3)熟三七 为焦黄色的片或块,具焦香气。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个大、体重质坚、表面光滑、断面灰绿或黄绿、味苦回甜浓厚者为佳。

2.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用热浸法,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0%。

3.人参皂苷Rg1(C42H72O14)、Rb1(C54H92O23)和三七皂苷R1(C47H80O18)的总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5.0%。

当归

【来源】 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通常称为“全当归”(全根)、“归头”(主根上端)、“归尾”(支根)。

【药材产地】 主产于甘肃岷县、宕昌,渭源、漳县、康乐、卓尼、临洮等县,云南维西、丽江、德钦、中甸,陕西陇县,四川南坪,贵州等地。其中甘肃岷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习称“岷归”或“前山当归”,被视为道地药材。

【采制】 秋末(10月下旬)采挖栽培两年以上的根。通常提前10余天(10月上旬,当归叶开始发黄时)割去地上部分,使阳光曝晒地面,促进根部成熟。挖出根,抖净泥土,除净残留叶柄,置通风阴凉处2~3天,待根条变柔软;用柳条按规格大小扎成0. 5~1kg 重的扁平把子,置于预先搭好的棚架上,用柴草熏烟,使当归上色,至当归表面呈红黄色或淡褐色(10~15天)时,再以煤或柴的文火徐徐加温熏烘。熏时室内要通风,并经常翻动,使色泽均匀,干度达七八成时,停火任其自然干燥,下棚,搓去毛须即为成品。云南当归一般栽培两年,在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泥土摊晒,并注意翻动,每晚收进屋内晾通风处,以免霜冻。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当归片、酒当归、炒当归、当归炭、蜜当归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主根略呈圆柱形,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多扭曲,有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皮部厚,有裂隙及棕色油点,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甘肃栽培品:根头上端常具有环形皱纹。支根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

规格等级:商品分全归和归头2种规格,分别以每1000g的支数划分等级。

1)全归 特等:主根圆柱形,下部有支根多条,根梢不细于0.2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1000g20支以内。一等品:每1000g40支以内。二等品:每1000g70支以内。三等品:每1000g110支以内。四等品:每1000g110支以外。五等品:又称“常行归”,凡不符合以上分等的小货,全归占30%,腿渣占70%。

2)归头(葫首归) 一等品:纯主根。呈长圆形或拳状。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1000g40支以内。二等品:每1000g 80支以内。三等品:每1000g 120支以内。四等品:每1000g 160支以内。

3)出口品

(1)箱归 特等:每1000g36支以下。一等品:52~56支。二等品:60~64支。

(2)通底归 每1000g72~76支。

2.饮片

1)当归片 为圆形、长圆形或长条形薄片,直径0.3~1.5(3)cm,厚1~2.5mm。周边灰棕色,有纵沟、皱纹及皮孔。切面黄白色,平坦,环纹明显,浅棕色,皮部黄白色,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紧密。质柔韧,显油润。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2)酒当归 切面皮部棕色,木部棕黄色,略有焦斑,香气浓厚,有酒香气。

3)土炒当归 切面皮部土黄色,木部深黄色,微有土粉,具土气。

4)当归炭 表面呈黑褐色,断面灰棕色。质枯脆,气味减弱。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主根粗长、油润、外皮色黄棕、断面色黄白、质柔韧,油润、气味浓郁者为佳。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供药用。

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以70%乙醇作溶剂,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5.0%。

3.阿魏酸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0.050%。

地黄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鲜根习称“鲜地黄”,干燥块根称“生地黄”。

【药材产地】 主产于河南焦作市的温县、武陟、博爱、沁阳、孟州;山东菏泽、成武,河北安国、定州,山西临汾、运城、长治,陕西蒲城、渭南,安徽亳州、阜阳等地亦产。以河南焦作市产量大,质量优,特称“怀地黄”,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采收加工】 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沙,按大小分档加工。鲜用称“鲜地黄”,应及时埋入沙土中,或置入地窖中贮藏。将鲜地黄放在焙炕上,缓缓烘焙,经常翻动,翻捡出成品;焙至约八成干时,将地黄堆积压闷3~4天,使内心变黑,干湿一致;再微火复焙约3小时,趁热将长条者捏成团块,至表里柔软时,即为“生地黄”。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生地黄片、酒熟地黄、蒸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鲜地黄 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表面浅红黄色,外皮薄,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及横长皮孔。肉质,易折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有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微苦。

2)生地黄 不规则类圆形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细小长条者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明显挤压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微具焦糖气,味微甜。

山西、陕西、河北产品:肥大而不圆,中小条者大都不掐圆。表面土黄色至黄褐色,表皮较厚,有的呈锈皮样。体重,黏性小,断面黄褐色至黑褐色,油润,光泽略差。

广东、广西产品:条较细,多为弯曲的纺锤形。表面土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棕褐色,油润性差。

规格等级: 商品按每1 000g的支数分为5个等级。

1)生地黄 一等品: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断面黑褐色或乌黑色,具油性,味微甜。每1 000g 16支以内。二等品:每1 000g 32支以内。三等品:每1 000g 60支以内。四等品:每1 000g 100支以内。五等品:每1 000g 100支以外,油性小,支根瘦小,最小货直径1cm以上。

2)出口品 生地黄以每1 000g所含支数分等级:8支、16支、32支、50支、小生地、生地节。

2.饮片

1)生地黄片 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直径3~6cm,厚2~4mm。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不平。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油润黏性,中间隐显菊花心纹理。质柔润。气微,味微甜、微苦。

2)熟地黄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3)酒熟地黄 形同生地黄片。表面乌黑色,有酒香气。砂仁制熟地黄略有清香气。

4)生地黄炭 形如生地黄。表面焦黑色,中心棕黑色,有蜂窝状裂隙。体轻,质酥脆,外皮焦脆,易碎。有焦糖香气及焦苦味。

5)熟地黄炭:形如生地黄炭。色泽加深而发亮。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个大体重、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味甜者为佳。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用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0%。

3.梓醇(C15H22O10)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0.20%。

党参

【来源】 桔梗科(Campanulaceae)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

【药材产地】 党参主产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平顺、陵川、长治、壶关、晋城、黎城及河南济源、焦作、新乡等地,习称潞党;山西五台山地区产的野生党参,称“野党参”或“台党”。产于辽宁凤城、宽甸,吉林延边州、通化,黑龙江尚志、五常、宾县等地,习称“东党”。甘肃定西、陇西等地有大量栽培,习称“白条党参”。素花党参主产于甘肃文县、武都、舟曲、两当,四川南坪、平武、松潘、青川,陕西凤县。以甘肃文县和四川的南坪生产的最著名,习称“西党”。川党主产于四川南坪,湖北恩施、建始、利川,重庆城口、巫山,陕西平利等地。其中山西、甘肃是党参重要的栽培基地。

【采制】 秋季白露前后采挖栽培3年以上的根。采收时先拔除支架,割去茎蔓,挖取参根。挖根时注意不要伤根,以防浆汁流失。将根洗净泥土,按大小、长短、粗细分为老、大、中条,分别加工晾晒。晒至半干(即参体柔软,绕指而不断)时,用手顺理根条并用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部紧贴,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至足干,即为成品。理参和揉搓的次数不宜过多,用力不要过大,否则会变成“油条”,降低质量;每次理参或搓参后,必须摊晾,不能堆放,以免发酵,影响品质。若遇阴雨天,可用烘干法干燥,但只能用微火,不能用大火,否则根条易起鼓泡,使皮肉分离。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党参片、炒党参、炙党参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党参 根呈长圆柱形,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横环纹,向下渐稀疏,全体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韧,断面有裂隙及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野生品:根条大小不一。芦头大,狮子盘头明显。表面较粗糙,根头下有致密的横环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

栽培品:呈圆柱形,芦头较小,狮子盘头不明显。根头下横环纹少。

2.素花党参 根长10~35cm,直径0.5~2.5cm。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根头下有致密的横环纹,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皮部灰白色至淡棕色。

3.川党参 根长10~45cm,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较少,皮部黄白色。

4.党参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圆柱形小段。周边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纵皱纹,有时可见环纹、胶状物或具有“狮子盘头”的根头部。切面淡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木部黄色,环纹棕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5.炒党参 形如党参片,呈老黄色,具香气。

6.炙党参 形如党参片,呈金黄色或黄褐色,味甜。

规格等级:商品主要有潞党、西党、东党、条党(川党)、白党等规格。西党、潞党、条党分为3等,东党、白党分为2等。

1.潞党 一等品:呈圆柱形,芦头较小。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柔韧,断面黄白色,糖质多,味甜。芦下直径1cm以上。二等品:芦下直径0.8cm以上。三等品:芦下直径0.4cm以上,油条不超过10%。

2.西党 一等品:呈圆锥形,头大尾小,上端多横纹。外皮粗松,表面米黄色或灰褐色。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纹理。糖质多,味甜。芦下直径1.5cm以上。二等品:芦下直径1cm以上。三等品:芦下直径0.6cm以上,油条不超过15%。

3.东党 一等品:呈圆锥形,芦头较大,芦下有横纹。体较松,质硬。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断面黄白色,中心淡黄色,有裂隙,味甜。长20cm以上,芦下直径1cm以上。二等品:长20cm以下,芦下直径0.5cm以上。

4.条党(川党) 一等品:呈圆锥形,头上茎痕较少而小,条较长,上端有横纹或无,下端有纵皱纹。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放射纹理。有糖质,味甜。芦下直径1.2cm以上。二等品:芦下直径0.8cm以上。三等品:芦下直径0.5cm以上,油条不超过10%。

5.白党 一等品:呈圆锥形,具芦头。表面黄褐色或灰褐色。体较硬。断面黄白色,糖质少,味微甜。芦下直径1cm以上。二等品:芦下直径0.5cm以上。间有油条、短节。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根条粗长、质柔润、气浓味甜、嚼之无渣者为佳。

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以45%乙醇作溶剂,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55.0%。

黄连

【来源】 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药材依次称为“味连”、“雅连”、“云连”。

【药材产地】 1.味连 主产于重庆市石柱、城口、巫山、江津、巫溪、彭水,四川北川、彭县、洪雅、乐山,湖北利川、来凤、咸丰、宣恩、恩施,陕西平利、镇坪,湖南桑植,甘肃武都,贵州等地;均为栽培。商品常以长江为界,分“北岸连”和“南岸连”。北岸连

主产于长江北岸的川东、鄂西地区,如开县、巫溪、巫山、城口、房县、竹溪、巴东、秭归、镇平、平利等地,商品产量少,质量佳。南岸连主产于川东鄂西长江以南的石柱、南川、武隆、黔江、彭水、江津、来凤、恩施、利川、建始、宣恩、咸丰、龙山、桑植等地,产量大,质较次。味连以重庆石柱和湖北利川为道地产地。

2.雅连 主产于四川西部峨眉、洪雅,均为栽培,产量较小。

3.云连 主产于云南西北部德钦、维西、滕冲、碧江、剑川等县,原系野生,现有人工栽培。产量较低。

【采制】 味连和雅连于秋末初冬下雪前采收。一般栽培4~6年后采收,通常以第五年采收为好。挖起根茎后,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不能水洗),用柴火炕干,炕时应注意不能炕焦,炕至须脆、泥松时,趁热倒入竹笼中,撞去泥土、须根、粗皮及残余叶柄,簸净,为“毛连”。经分级、复炕,把黄连外表撞至光滑,筛去灰屑、碎渣,为“净连”。云连于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烘干,装入麻袋内,撞去须根及杂物,筛去杂质。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有茎或叶柄残余。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规格等级:味连分为“南岸连”和“北岸连”。

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多弯曲,形如鸡爪,少有单枝,肥壮坚实,间有过桥,长不超过2cm,表面黄褐色,无毛须。断面金黄色或黄色。味极苦。无不到1.5cm长的碎节、残茎。二等:条较一等瘦小,有过桥。间有碎节、碎渣、焦枯。余同一等。

南岸连:根茎短而瘦弱,分枝多,过桥长,毛多,质松,内色黄。

北岸连:根茎长而肥壮,分枝少,过桥短,质坚,皮细,毛少,外色黄,内色金黄。

2)雅连 多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形如“蚕状”,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茎。气微,味极苦。

规格等级:一等:单枝,圆柱形,略弯曲,条肥壮,过桥少,其长不得超过2.5cm,质坚硬。表面黄褐色,断面金黄色。味极苦。二等:条较一等瘦小,过桥较多,间有碎节、毛须、焦枯。

3)云连 多单枝,较细小,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 气微,味极苦。

栽培品长2~5cm,直径0.2~0.4cm。表面黄棕色,少有“过桥”,且“过桥”短。质轻而脆,断面较平坦,黄棕色。

野生品根茎极细小,无过桥。

规格等级:一等:单枝,呈圆柱形,微弯曲,顶端微有褐绿色鳞片和叶残留。条粗壮,质坚实,直径在0.3cm以上。表面黄棕色,断面金黄色。味极苦。二等:条较瘦小,间有过桥。直径在0.3cm以下。

2.饮片

1)黄连片 为不规则薄片或碎块。周边暗黄色,粗糙,有细小须根。切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质坚硬。气微,味极苦。

2)酒黄连 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3)姜黄连 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有姜的辛辣味。

4)萸黄连 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有吴茱萸的辛辣味。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条粗长、连珠形、过桥短、质坚实、断面色红黄、味极苦者为佳。雅连以条粗壮、过桥短、形如蚕者为佳。云连以条细长、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

2.盐酸小檗碱(C20H17ClNO4)含量 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3.6%。

川贝母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野生。前三者按药材形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或“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药材产地】 松贝和青贝来源的川贝母主产于四川石渠、德格,西藏、云南等地;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自治州产松潘、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地;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及四川等地。

炉贝来源的梭砂贝母主产于四川甘孜、德格、昌都、巴塘和云南西部。

【采制】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因产地不同,采收期各异,青海通常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约5月间采挖。挖出后,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取药材除去杂质,捣碎,或碾成粗粒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8mm,直径3~9m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基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规格等级: 一等品: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2,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口,基部平。表面类白色。体结实,质细腻,断面粉白色。味甜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二等品:顶端闭合或开口,基部平或近似平。每50g 240粒以内。

2)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 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小鳞叶及残茎。

规格等级: 一等品:呈扁球形或类圆形。2鳞片大小相似。顶部闭口或微开口,基部较平。表面白色。细腻,体结实。断面粉白。味淡微苦。每50g 190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0%。二等:顶端闭口或开口,每50g 13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花黄贝和花油贝不超过5%。三等品:每50g 10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30%。黄贝、油贝和碎贝不超过5%。四等品:顶端闭合或开口较多。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大小粒不分。兼有黄贝、油贝、碎贝。

3)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规格等级:一等品:呈长圆锥形,贝瓣略似马牙。表面白色。体结实。断面粉白色。味苦。大小粒不分。间有油贝、白色破瓣。二等品: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

2.饮片 呈不规则的碎块或颗粒。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通常认为松贝最优,青贝次之。

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以稀乙醇作溶剂,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9.0%。

天麻

【来源】 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

【药材产地】 野生品主产于贵州大方、贵阳、威宁、赫章、务川、德江、桐梓,云南绍通、彝良,四川叙永、古蔺,以及湖北、陕西等地。

栽培品主产于陕西商洛、汉中、安康,湖北宜昌、房县,安徽金寨、岳西,湖南靖县,河南商城、西峡等地。

【采制】 野生品于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选择晴天挖取块茎,洗净,刮去外皮或用谷壳搓去表面的鳞片和粗皮,蒸透心,置通风处摊开晾透,再晒或低温烘干。冬季至翌年发芽前采收者,习称“冬麻”;春季发芽后采收者,习称“春麻”。栽培品通常于栽培后一年的11月上旬至次年3月前采收。采收时,将商品麻与种子麻分开,种子麻当天采当天种。商品麻洗净,搓去外皮,大小分档,蒸10~30分钟至透心,取出摊晾,低温烘炕,经常翻动,如有气泡,用竹针放气。干到六七成时,用木板压扁,再烘烤至全干。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天麻加工成天麻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呈椭圆形,略压扁,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多轮由点状痕排成的横环纹。顶端有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或残留茎基;另一端有圆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角质样。气特异,味甜。

野生品:呈扁椭圆形,大小不等。表面纵皱褶纹(习称“姜皮”)明显。

冬麻 皱纹较细,饱满。一端有鹦哥嘴或较长的芽(红小辫)。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黄色。体重,质坚实。

春麻 皱纹粗大,常残留茎基。表面灰褐色,外皮多未除净。体较轻,易折断,断面常中空。

栽培品:呈扁椭圆形或长条形,大小较均匀。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质较细嫩。

规格等级:

一等品:扁长椭圆形,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顶端留有芽苞或茎基。断面角质样,牙白色。每1kg 26支以内。二等品:每1kg 46支以内。三等品:断面角质,牙白色或棕黄色,稍有空心。每1kg 90支以内。四等品:每1kg 90支以外。

2.饮片

天麻片: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周边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或纵裂纹。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光亮,角质样,半透明,可见细弱的维管束纹理。质坚脆,易碎。气特异,味甜。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个大、色黄白、质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气浓者为佳。

2.天麻素(C13H18O7)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0.20%。

大黄

【来源】 蓼科(Polygonaceae)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t Balf.和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茎及根。野生或栽培。前二种药材统称“西大黄”或“北大黄”; 后一种药材统称“南大黄”。

【药材产地】 西大黄多来源于掌叶大黄,为主流商品;主产于甘肃礼县、宕昌、岷县、文县、武威,青海同仁、同德、贵德,四川阿坝与甘孜州,云南西北部,陕西陇县、凤翔等地;来源于唐古特大黄者主产于青海与甘肃祁连山北麓,西藏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多自产自销。

南大黄多为栽培,主产于四川北部、东部及南部盆地边缘,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贵州北部、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多自产自销;野生品主产于四川西部、德格及云南,习称“雅黄”。

【采制】 4~5月植物未发芽前或9~11月植株枯萎时采挖。栽培品栽培均3年以上采挖。除去泥土,切去顶芽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按药材规格要求加工后,晒干、阴干或烘干。出口商品须除去外皮,或置于竹笼中撞光。西大黄药材常加工成蛋吉、蛋片吉、中吉、苏吉、小吉和水根等规格。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生大黄片、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清宁片、大黄炭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形状因加工规格而异。去栓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棕红和灰白相间的网状纹理(锦纹);未去栓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中心部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有放射状纹理和环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规格等级:

1.药材

1)西大黄

①蛋吉 均为根茎,无粗皮,呈卵圆形。

②蛋片吉 为纵切成瓣的半圆形块。一面微凸,另一面较平坦,直径8~15cm。

一等品: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及明显环纹,红肉白筋,根茎的星点环列或散在。每1kg 8个以内,糠心不超过15%。二等品:每1 kg 12个以内。三等:每1kg 18个以内。

③苏吉 根茎及根。为横切的段,呈不规则圆柱形,长4~10cm,直径3~8cm。

一等品:为根茎,每1 kg 20个以内,糠心不超过15%。二等品:根及根茎,每1 kg 30个以内。三等品:每1kg 40个以内。

④水根 主根尾部及支根。呈长圆锥形或长条形。表面棕色或黄褐色,间有未除尽的栓皮。长短不限,间有闷茬,小头直径不小于1.3cm。统货。

⑤原大黄 纵切或横切成瓣、段,块片大小不分。表面黄褐色。断面具放射状纹理及环纹。髓部有星点散在。中部直径在2cm以上,糠心不超过15%。统货。

2)南大黄 呈类圆柱形,一端稍大,形如马蹄,长5~15cm,直径3~10cm。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有少量棕色纹理。质较疏松,易折断,断面黄褐色,多孔隙,星点断续排列成环。

一等品:表面黄褐色,体较结实。长7cm以上,直径5cm以上。二等品:大小不分,间有水根。最小头直径不低于1.2cm。

3)雅黄 一等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形似马蹄,无粗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体重质坚。断面黄色或棕褐色。气微香,味苦。每个150~250g。二等品:体较轻泡,质松。每个100~200g。三等品:未去粗皮,苦味较淡。大小不分,间有直径3.5cm以上的根黄。

2饮片

为斜片、圆片或小方块状。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有锦纹、星点或放射状纹理。

1)大黄片 亦称“生大黄”。为厚片或小方块,厚2~4mm,直径3~10cm;斜切片长达15cm。周边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残存的红棕色至黑棕色外皮。切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质轻脆,易折断。有清香气,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2)酒大黄 表面深褐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质坚实,折断面浅棕色。略有酒香气。

3)熟大黄 表面及断面均呈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香气,味微苦。

4)醋大黄 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偶有焦斑。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5)大黄炭 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6)清宁片 为熟大黄粉末加工的圆形厚片,直径约1.2cm,厚2mm。表面呈黑色,质细而坚硬。具特异香气。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个大、表面色黄棕、体重、质坚实、有油性、锦纹及星点明显、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黏、无糠心者为佳。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5.0%。

3.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1.5% 。

甘草

【来源】 豆科(Leguminosae)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产地】 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均产。主产于内蒙古西部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者为优质草,习称“西草”,尤以内蒙伊盟、巴盟产者为道地药材。产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者(包括新疆部分产品),习称“东草”。

不同品种的甘草产地不同:甘草主产于内蒙古,以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者品质最优,习称“内蒙甘草”,视为道地药材。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陕北三边及甘肃河西走廊,习称“新疆甘草”或“西北甘草”;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且欧州有产,习称“欧甘草”或“洋甘草”。

【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茎基,切成适当长度的段,晒干。亦有把外皮削除,切成长段晒干者,习称“粉甘草”;扎成把者称为“把甘草”。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须将上述药材炮制成甘草片、蜜甘草(炙甘草) 等饮片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内蒙甘草 根呈圆柱形,不分枝,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等。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明显的纵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呈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有放射状花纹与裂隙,形成菊花心。气微,味甜而特殊。根茎呈圆柱;表面有芽痕,断面中央有髓。

2)新疆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欧甘草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表面灰棕色,较平滑,皮孔细而不明显。

规格等级:

商品分西草和东草2个品别。西草指内蒙西部极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所产皮细、色红、粉足的优质草。东草指内蒙东部极东北、河北、山西等地所产。新疆草中质优的按西草论等级,质次的为原料草。

1.西草

1)大草 统货。呈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切口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2.5~4cm,黑心草不超过总重量的5%。

2)条草 一等:呈圆柱形,单枝顺直。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切口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1.5cm以上。间有黑心。二等:长25~50cm,顶端直径1cm以上。三等:顶端直径0.7cm以上。

3)毛草 统货。呈圆柱形弯曲的小草,去净残茎,不分长短。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断面黄白色。味甜。顶端直径0.5cm以上。

4)草节 一等:圆柱形。单枝条。长6cm以上,顶端直径1.5cm以上。二等:顶端直径7mm以上。

5)疙瘩头 统货。系加工条草砍下之根头,呈疙瘩头状。去净残茎及须根。大小长短不分,间有黑心。

2.东草

1)条草 一等:呈圆柱形,上粗下细。表面紫红或灰褐色,皮粗糙。不斩头尾。质松体轻。断面黄白色,有粉性。味甜。长6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1.5cm以上。间有5%的20cm以上草头。二等:长5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1cm以上,间有5%的20cm以上草头。三等:间有弯曲分叉的细根。长4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0.5cm以上。无细小须子。

2)毛草 统货。圆柱形弯曲的小草,去净残茎,间有疙瘩头。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质松体轻。断面黄白色。味甜。不分长短,芦下直径0.5cm以上。

3.新疆草

1)新疆条草:分3等及统货。标准要求同西草,唯表面灰棕色,多粗糙。体轻,质松脆。断面黄色,纤维重,粉性小。味甜微苦。

2)新疆原料草:粗加工品或多来源的混合草。根条粗细长短不一。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体轻,质松脆。断面黄色,纤维重,粉性小。味微甜。等级以草节、毛草、疙瘩头为主,多为磨粉、熬膏的原料草。

4.出口品 根据商家的要求,常保持一部分历史规格,按产区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1)梁外草 主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黄河以南的杭锦旗。条粗均匀,口面光洁,大头中心髓部凹陷,习称“胡椒眼”;外皮枣红,皮细紧质嫩,体沉重坚实(有骨气),内色鹅黄,粉性足。为内蒙草中最优商品。

2)王爷地草 主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以及阿拉善旗等地。单枝独干,条粗均匀,两端直径相近。表面深枣红色,皮细,粉足。体质较柔韧。为内蒙草中的中上品。

3)西镇草、上河川草、边草、西北草 西镇草主产于内蒙古伊盟的鄂托克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东、平罗。上河川草主产于伊盟达拉特旗。边草主产于陕西靖边、定边等地。西北草主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共同特征:表面红褐色、棕红色或黑褐色。断面老黄,体质松,骨气差,粉性小,口面显裂纹。

4)下河川草 主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表面灰褐色,根条两端粗细不匀,皮松,易剥落,粉性很差。质次。

5)东北草 来源于甘草。主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以及黑龙江的呼盟。根条细长带芦头。表面紫红色或暗红,皮松易破。质松、、断面老黄,纤维多,粉性小。味特甜,为标准东草。

6)新疆草 北疆产品主要来源于甘草,少量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南疆产品来源于胀果甘草和甘草;东疆有少量黄甘草。商品外皮棕褐色,大部挂白霜(习称“碱皮”);体质松紧不一,断面色黄,粉性差。味甜而带苦。

2.饮片

1)甘草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厚3~6mm,大小不一。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外皮松紧不一,有纵皱纹及皮孔。切面黄白色,略呈纤维性,有裂隙或致密无裂隙,形成层环和放射状花纹明显。气微,味甜而特殊。

2)蜜甘草 形如甘草片。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

厚朴

【来源】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var. 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药材产地】 主产于四川广元、涪陵,湖北恩施、宜昌,湖南衡阳等地,历史上称为川厚朴,或称“紫油厚朴”;主产于浙江丽水,福建南平,江西等地的为“温厚朴”。 以川朴质优,

【采制】 4~6月剥取15~20年的树皮、枝皮、根皮,直接阴干。干皮入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晒干或炕干。临床应用时,将厚朴炮制成厚朴丝、姜厚朴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川厚朴 (1) 筒朴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2~7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划之显油痕。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富油性,有时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2)靴朴 呈靴形,长13~25cm,厚3~8mm,一端呈卷筒状,另一端宽大似喇叭口状。外表面与筒朴相似但较粗。

(3)耳朴 呈块片状或半卷状,长短不一,多似耳状。

(4)根朴 呈单筒状或不规则碎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

(5)枝朴 呈单筒状,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2)温厚朴 形状与川厚朴相似,不同点是:表面颜色较深,断面纤维性较强,气味较淡。

规格等级 :商品按产区主要分为川朴、温朴、两类。规格有又因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分为筒朴、蔸朴(即靴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耳朴、根朴、枝朴等5种规格。筒朴分为4个等级,根朴、枝朴分为统装货和2个等级。

1)温朴 1~3等均为筒朴。一等:卷成半卷筒或双筒,两端平齐。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内表面深紫色或紫棕色,平滑。质坚硬。断面外侧灰褐色,内侧紫棕色,颗粒状。气香,味苦、辛。筒长40cm,重800g以上。二等:筒长40cm,重500g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筒长40cm,重200g以上,其余同一等。四等:凡不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朴,不分长短大小,均属此等。

2)川朴 1~3等均为筒朴。一等:卷成半卷筒或双筒,两端平齐。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内表紫棕色,平滑,划之显油痕。质坚硬。断面外侧黄棕色,内侧紫棕色,显油润,纤维少。气香,味苦、辛。筒长40cm,不超过43cm,重500g以上。二等:筒长40cm,不超过43cm,重200g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筒长40cm,重不少于100g,其余同一等。四等:凡不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朴,不分长短大小,均属此等。

3)蔸朴 一等:为靠近根部的干皮和根皮,似靴形。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下端呈喇叭口状,纤维性不明显。气香,味苦、辛。块长70cm以上,重2000g以上。二等:块长70cm以上,重2000g以下,其余同一等。三等:块长70cm以上,重500g以上,其余同一等。

4)耳朴 均为统货。呈块片状或半卷筒形,多似耳状。大小不一。

5)根朴 一等:呈卷筒状长条。表面土黄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质韧,断面油润。气香,味苦、辛。条长70cm,重400g以上。二等:长短不分,每条400g以下,其余同一等。

2. 饮片

1)厚朴丝 呈丝条状,卷曲,宽3~5mm。外表面棕褐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内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较光滑,有细皱纹。切面颗粒性,显油性,有时可见少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2)姜厚朴 形同厚朴丝,但颜色较深,有姜的辛辣气味。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皮厚﹑肉细、内表面色紫棕、油性足、断面有亮星、香气浓者为佳。

2.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2.0 %。

肉桂

【来源】 樟科(Lauraceae)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药材产地】 主产于广西钦州、玉林,广东茂名、肇庆,云南,福建等地,其中以广西产量最大。

【采制】 每年分两期采收,第一期于4~5月间剥皮称春桂,容易剥取,但质量稍次。第二期于9~10月间称秋桂,不易剥皮,但加工的产品质量较好。以第二期产量大,香气浓,质量佳。采收时选取适龄肉桂树,按一定的长、宽度剥下树皮,放于阴凉处,按各种规格修整,或置于木制的“桂夹”内压制成型,阴干或先放置阴凉处2~3天后,与弱光下晒干。根据采收加工方法不同,有如下加工品:

1.桂通 为不经压制,剥取5~6年生的树皮和老树枝皮,自然卷曲成筒状,长约30cm,直径2~3cm。阴干,又称广条桂。

2.企边桂 为剥取5~6年生的树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长约40cm,宽6~10cm。晒干。

3.板桂 降老树离地面30com处,作环状剥皮,夹在木制的桂夹中,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迭,加压,约1个月完成干燥,为扁平板状。

4.桂碎 在桂皮加工过程中的碎块。

5桂心 为刮去外皮者。

临床应用时,取原药材炮制成肉桂片或再切成丝使用。

【商品特征】

1.药材

1)企边桂 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断面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2)板桂 呈板片状,长30~40cm,宽5~10cm,厚6~8mm。表面灰褐色,栓皮较厚。内表面棕红色或黄棕色,稍显凹凸不平。质坚硬,油性较少。气香较差,味微甜,辛辣。

甲级:外皮有光泽,含油分较足。乙级:色泽和所含油分比甲级差。丙级:色泽和所含油分比乙级差。

3)桂通 呈双卷状或圆筒形,长35cm,厚1~3mm。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暗棕色。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气香,味微甜而辣。

4)桂碎 呈大小不规则的片块状或短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断面和内表面呈棕色和棕褐色。气香,味微甜而辣。

5)桂心 为刮去外皮者,表面红棕色。

规格等级:由主产区广西制定的肉桂地方标准如下:甲级:皮细有彩云纹,无破裂,每片重175g以上,长约43cm。乙级:皮略粗,破裂不超过3cm,每片重160g以上。丙级:皮略粗,破裂不超过4.5cm,每片重150g以上。丁级:皮粗细不均,多破裂,每片重150g以下。

2.饮片 肉桂片 为棕红色、棕色细丝或小碎块,质油润,气香浓烈,味甜而辛辣。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体重、肉厚、外皮细、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为佳。

2.挥发油含量 照挥发油测定法测定不得少于1.2 %(ml/g)。

3.桂皮醛(C9H8O)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得少于1.5 %。

菊花

【来源】 菊科(Compositae)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药材产地】 亳菊花主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在药菊中品质较佳。滁菊花主产于安徽滁县,品质较佳。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微菊)、浙江德清(清菊)。杭菊花(白茶菊、黄甘菊),主产于浙江嘉兴、桐乡﹑海宁县等地。怀菊主产于河南新乡、武陟、博爱、商丘、许昌、郑州、开封等地,为四大怀药之一。

【采制】 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花开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此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

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亳菊扎把倒挂,防日晒雨淋,约1~2月,冬至以后再将花序摘下阴干或晒干。杭菊是将摘下的鲜花放入蒸笼内蒸,蒸上大气后,取出晒干。蒸时要注意锅内水不要浸入菊花,时间不易过长或过短,以花不熟为度,否则影响质量。贡菊多采用烘干的方法,烘时不宜一次烘干,轮流交换,以免烘焦走色。但也可以先阴干,软时,包成250g的包,成砖状,放入石灰缸内干燥即可。

【商品特征】

1.亳菊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直径1.5~3cm。舌状花数层,类白色,劲直,上举,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位于中央,黄色,为舌状花所隐藏。体轻,质柔润。气清香,味甘、微苦。

规格等级:

一等:呈圆盘或扁扇形,花朵大,瓣密,苞厚,不露心。花瓣长而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体轻,质柔软。气清香,味甘,微苦。二等:花朵色微黄,近基部微带红色。气芳香,其余同一等。三等:呈圆盘或扁扇形,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5%。其余同二等。

2.滁菊 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规格等级:

一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多为头花),朵大,花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质柔,气芳香,味甘,微苦。二等:呈绒球形(即二水花),花粉白色,朵均匀,不散瓣,其余同一等。三等:呈绒球状,朵小,色次(即尾花),间有散瓣,并条。其余同一等。

3.贡菊 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规格等级:

一等:花头较小,圆形,花瓣密,白色,花蒂绿色,花心小,淡黄色,均匀不散朵。体轻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二等:圆形,色白,花心淡黄色,朵均匀。其余同一等。三等:花头小,花心淡黄色,朵不均匀,间有散瓣。其余同二等。

4.杭菊 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黏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规格等级:

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及枝叶。二等:花朵厚,较小,心黄色。三等:花朵小,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

5.怀菊 呈不规则的扁球形,外形近似滁菊,摊平直径1.5~2.5cm。舌状花瓣类白色,间有浅红色、紫蓝色。花心细,密集隐藏。质松而柔软。气香,味苦。

规格等级:一等:呈圆盘或扁扇形,朵大,瓣长,肥厚。花黄白色,间有浅红或棕红色。质松而柔。气芳香,味微苦。二等:朵较瘦小,色泽较暗,间有散朵。其余同一等。

菊花出口以杭菊为主,分甲、乙两级。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一般以身干、色白(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通常认为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2.绿原酸含量 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0%。

西红花

【来源】 鸢尾科(Iridaceae)植物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

【产地】 主产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奥地利、伊朗、日本等亦产,以西班牙产量最大。我国西藏、新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自60年代开始引种,80年代大面积栽培,但产量不大,主为进口。

【采制】 每年9~10月晴天早晨采集花朵,摘取柱头,在55℃~60℃烘干,但不宜烘的过干,使其保持色泽鲜艳,品质优良。或晾干,不宜晒干及阴干,即为“干西红花”;若再加工使其润光亮者为“湿西红花”,但目前此法已经极少采用。

【商品特征】

呈线形,三分枝,暗红色。先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呈尾状,先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柱。长约2.5cm,直径约1.5mm。体轻,质脆。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1.湿西红花 全体呈棕红色,具油润光泽。单一的柱头如线形,略弯曲,长约3cm,顶端较宽,基部较窄,用放大镜观察,内方有一短裂缝。,置于水中,柱头扩大膨胀,开口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具特异香气,味微苦而后甘凉。

2.干西红花 全体呈暗红棕色,间有浅黄色花柱。柱头常分2~3叉连在花柱上。质轻松而不粘连,无光泽及油润感。其余同湿西红花。

3.国产西红花 性状基本与进口干西红花相同,但柱头较短,一般不带花柱,色泽较暗,质不如进口西红花柔软。水泡色稍淡。

规格等级:分为散装生晾和采花生晾等规格。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以柱头暗红色、黄色花柱少、无杂质、有香气者为佳。

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含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5﹒0%。

3.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的总含量 含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的总量不得少于10﹒0%。

枸杞子

【来源】 茄科(Solanaceae)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产地】 主产于宁夏中宁、中卫,近年来,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亦大量栽培。以宁夏栽培者质量最佳,为道地药材。目前宁夏枸杞已遍布宁夏各县,并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栽培新品种。

【采制】 夏、秋季(6~10月)果实呈橙红色(8~9月成熟)时采收,通常每隔5~7天采摘1次,忌在有晨露和雨水未干时采摘。晒干法 将鲜果摊在果栈上,厚度2~3cm,放阴凉通风处,晾至皮皱后,再曝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在晾晒时不要用手翻动,以免果实变黑,影响质量。烘干法 将摊有鲜果的果栈逐层叠架,推入烘房中,梯度升温使其逐渐干燥,一般3~4昼夜即可干燥。果实干燥后,将其装入一长布袋中,两人抬起布袋往返拉动,使果实在布袋中相互摩擦撞击而脱去果柄和宿萼。亦可采用脱柄机脱柄,效率高,效果好。目前大批量加工多采用“低温干燥法”,或采用以化学方法处理后干燥的新技术—“快速低温干燥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摘去残留果柄,拣除霉坏变质的果实。

【商品特征】 药材 多呈纺锤形,长6~21mm,直径3~10mm.。果皮红色或暗红色,果肉肉质,柔润而具黏性;种子 通常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表面淡黄色至黄色。无臭,味甜。

规格等级:商品常分宁夏枸杞子等规格。宁夏枸杞子一般分为5个等级。一等:每50g 370粒以内。果实椭圆形或长卵形,色泽鲜红或红色、暗红色,质柔软,多糖质,滋润,味甜。二等:每50g 580粒以内。三等:每50g 900粒以内。果实暗红或橙红色,糖质较少。四等:每50g 1 120粒以内。果实暗红或橙红色,糖质少,无油粒。五等:色泽深浅不一,每50g1100粒以外。破粒,油粒不超过30%。

出口商品 分特级(贡果面)、甲级(贡果王)、乙级(贡果)、丙级(超王杞)等4个规格。

【质量要求】 性状评价 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

冬虫夏草

【来源】 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 Sacc. 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即蝙蝠蛾的幼虫在土中生活,其间有的感染冬虫夏草菌孢子,孢子在虫体内生长至幼虫死亡,并形成菌核,至第二年夏季,从虫体头部长出似草的子实体,虫体和子座合称为“冬虫夏草”。

【药材产地】 主产于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销全国各地,并出口。

【采制】 6~7月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集,晒至6~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烘干。

【商品特征】 药材分虫体和子座两部分。虫体长4~5.5cm,粗约0.5cm;表面黄色至黄棕色,背面有20~30个环纹,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腹部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尾部1对,中部4对较明显;体轻,质略松而硬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充实,微有弹性,可见有黑褐色“V”字型的裂隙。子座单一,从虫体的头部长出,长4~7cm,基部常将虫头包被,呈长棒状,上粗下细,灰褐色或黑褐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多中空;具草菇香气,味甘。

规格等级 按产地分为四川虫草、青海虫草和西藏虫草3种规格。四川虫草:虫体较细,大小不均匀,表面色泽较暗,呈黄色带褐。子座较长。青海虫草:虫体较粗,表面色泽金黄,子座较短。西藏虫草:虫体较粗,表面色泽金黄,子座也短。

根据加工分为散虫草和封装虫草2种规格。散虫草是仅经过产地加工的商品;封装虫草又称“把虫草”,为用红线将冬虫夏草扎成的整齐的小把,再将小把捆成长方形的封装,每封150~300g,分别称为“小封装”和“大封装”。

【质量要求】

1.性状评价 一般以虫体饱满肥大、色黄、断面充实、色白、子座粗壮、气香浓者为佳。通常认为西藏虫草和青海虫草质优。

2.腺苷的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盐缓冲液(pH6.5)〔取0.01mol/L磷酸二氢钠68.5mL与0.01mol/L磷酸二氢钠31.5mL混合(pH6.5)〕-甲醇(1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腺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精密称取腺苷对照品适量,加90%甲醇制成每1mL含20µg的溶液,摇匀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粉末(过50目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90%甲醇10mL,密塞,摇匀,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9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含腺苷(C10H13N5O4)不得少于0.010%。

哈蟆油

【别名】 田鸡油、哈士蟆油、蛤蟆油。

【来源】 蛙科(Ranidae)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药材产地】 主产于吉林抚松、桦甸、盖平、磐石、敦化、延吉、安图,辽宁清源、新宾、本溪、抚顺、宽甸、临江、凤城,黑龙江等地。

【采制】 9~10月,以霜降期捕捉最好,选肥大雌蛙,用绳从口部穿过,悬挂风干。剥油前用热水(70℃)浸烫1~2min,立即捞出装入麻袋中闷润过夜,次日用刀剖开腹部,轻轻取出输卵管,去尽卵子及其他内脏,通风处阴干。

【商品特征】 药材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表面黄白色,呈脂肪样光泽,摸之有滑腻感,在温水中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气腥,味微甜,嚼之有黏滑感。

规格等级:商品一般分为4等。一等品:黄白色,大块整齐,有光泽,不带皮膜,无血筋及卵子等其他杂物,干而不湿。二等品:色黄不黑,皮膜及其他杂物不超过1%。三等品:外表颜色较深,筋皮、卵子及其他杂物不超过5%。不符合一、二、三等者均属四等,但杂物不得超过10%。

【质量要求】 一般以块大、肥厚、质干、色白、有光泽、无皮膜者为佳。

蛤蚧

【别名】 大壁虎。

【来源】 壁虎科(Geckonidae)动物蛤蚧Gekko gecho Linnaeus 的干燥体(图11-9)。

【药材产地】 主产于广西的龙州、百色、容县、宜州、平乐等地。销全国各地。

【采制】 通常于5~9 月捕捉,剖开腹部,取出内脏,用布抹净血液,再以竹片撑开身体使扁平,四肢顺直并用纱布条把尾系在竹条上,以防断尾,以微火焙干,将2只以腹面相对合成1对,扎好。然后每10对交接相连扎成一排。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常将蛤蚧炮制成“蛤蚧块”、“酒蛤蚧”。

【商品特征】

1.药材

呈扁片状,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鄂的边缘,无异行大齿,吻部半圆型,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

特装:执中横量8.6cm以上。五装:执中横量7.7~8.5cm。十装:执中横量7.2~7.6cm。二十装:执中横量6.8~7.1cm。三十装:执中横量6~6.7cm。

断尾蛤蚧:再生尾不足6cm均作下一等级处理。

除此之外,全蝎又分广西全尾特装、全尾20对装、全尾30对装等规格。商品以“对”为单位,原以雌雄为对,现常以1只长尾、1只短尾搭配出售。

2.饮片 酒蛤蚧:为不规则片状小块,稍具酒气。

【质量要求】 性状评价 一般以干爽,色鲜明,撑面平整,体大,肥壮,尾全(再生尾6cm以上),不破碎,无烘焦,无破裂,无虫蛀者为佳。

鹿茸

【来源】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药材产地】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及云南。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质优;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茸”,称“道地药材”。

【采制】

1. 采收 锯茸:鹿茸一般分锯茸和砍茸。育成公鹿第一次长出的圆柱形茸,锯下称“初生茸”或“初角茸”。梅花鹿3~4岁进入正常产茸期,应以采收“二杠茸”为主。5岁以上可采收“三岔茸”。一年之中第二次采收的茸称“再生茸”或“二茬茸”。马鹿锯茸一般采收“莲花”、“三岔茸”和“四岔茸”。砍头采收带脑骨和皮的鹿茸称“砍茸”,通常是在需要淘汰的鹿身上进行。

1)采收时间 根据鹿的种类及茸生长情况,确定个体公鹿采茸时间,一般在5月末至8月下旬。成年公鹿生长“二杠茸”,如主干与眉枝肥壮,长势良好,可适时晚收;采收“三岔茸”时,如主干较细者应早收,如主干和眉枝粗壮,茸型好,上嘴头肥嫩的“三岔茸”可适当晚收。砍茸采收时间应比同规格锯茸适当提前。正常生长的“初生茸”应于6月中旬锯尖(平槎),在8月下旬分期分批采收。“再生茸”可于配种前适时采收;采收马鹿锯茸时,如“三岔茸”嘴头肥壮,可延至顶端拉沟未扭嘴前采收。纤细瘦条茸适时采收。“四岔茸”应在第五侧枝分生前嘴头粗壮时适当采收。“马砍茸”采收期同锯茸。

2)收茸方法 先将取茸鹿由鹿舍拨到小圈里,再由小圈逐头经通道推入保定器内保定,以限制其自由活动,便于锯(砍)茸。保定器分夹板式、抬杆式和吊索式,或用麻醉法保定。固定后开始锯茸,用锯(消毒)从角盘上2~3cm处快速锯下鹿茸,立即将止血药粉敷到锯口创面上并包扎好。然后将鹿从保定器中放出来,完成锯茸。收取砍茸,即在保定器内将鹿杀死,解下头部,再将茸连头盖骨取下。收茸后应立即加工处理。

2. 加工 鹿茸的加工是鹿茸生产中一个关键环节,主要有3种方法:

1)排血茸 首先用真空泵从茸的锯口处将茸体内的血液抽出,然后把茸固定在操作架上进行煮炸。煮炸时间:第一天煮炸加工称为第一水,之后为第二水、第三水和第四水(即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煮炸),连续若干次入水煮后有一间隔冷凉过程,把冷凉过程间隔的诸次合称作排,分一排、二排……,每次入水煮炸时间为10~60s不等,冷凉时间为10~35min,煮炸次数及时间长短可视茸的种类、重量酌情掌握。煮炸方法:第一水常为两排,先将茸体放入沸水中(只露锯口)烫5~10秒,取出检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发现茸皮有损伤可敷上蛋清面,以防煮炸时破裂;第一排煮炸经连续数次下水后,茸内大血排完,出现血沫,茸毛直立,茸头富有弹性,散出熟蛋黄香气时,取出冷凉。等茸不烫手时开始第二排煮炸,当茸熟透,茸内血液基本排净,结束第一水煮炸。以后2~4日的煮炸统称回水。第二水煮炸称为“二排”,煮炸次数和时间酌减,以煮透为原则,等锯口出现气泡为止。然后卸掉架凉透,置烘箱内,在65℃~70℃下烘烤30~50分钟,取出后风干。第三水煮炸一般只一排,煮炸时可不上架,当茸尖由硬变软。再由软变为有弹性为止,然后如前法进行烘烤,风干。第四水主要煮炸茸尖,嘴头和主干上半部,每次入水时间可稍长,煮至茸头富有弹性为止,在70℃烘烤30分钟,风干。四水后的5~6天里每隔1天煮1次茸头,烘烤20~30min。以后可根据茸的干燥程度和气候情况不定期煮头烘烤。

2)带血茸 收茸后迅速将锯口向上立放,不要使茸内血液流失,马上封闭锯口进行加工处理、经过多次连续水煮和烘烤,通过茸皮渗透作用,散掉茸内水分,把茸血中的色素及干物质保留在茸体内。主要是马鹿锯茸加工,其产品多供应出口。

3)砍茸 其方法与锯茸加工基本相似,由于砍茸重量较大,并且连带部分头骨和头皮,加工操作要细致。

此外可采用微波远红外线烘干和冷冻干燥法等新工艺进行加工。

4)鹿茸片及鹿茸粉 取原药材,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不断灌入热白酒至灌满,浸润至透。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后制得鹿茸片。取原药材,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后制得鹿茸粉。

【商品特征】

1.花鹿茸

1)锯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茸,

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或“眉枝”,长9~15cm,直径较大挺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习称“扈口封口线”。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茸”,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茸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习称“起筋”或“骨钉”,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2)砍茸 为带脑骨的茸,茸形与锯茸同,二茸相距约7cm,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习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毛。

2.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具有1个分枝者习称“单门”,2个分枝者习称“莲花”,3个分枝者习称“三岔”,4个分枝者习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

1)东马鹿茸 单门的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蜂窝状细孔,质嫩;莲花的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2)西马鹿茸(新疆马鹿茸)多为血茸,锯茸大挺更长,可至1米,直径达7~8cm,大挺多不圆而带纵棱或抽缩扁斜,分枝较长且弯曲,皮深灰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味咸。

砍茸一般较梅花鹿砍茸大,也有因需淘汰而未等茸生长充分就砍杀的,此时加工的茸形小,头皮及毛为淡褐棕色至褐灰色。

1.花二杠锯茸 2.花二杠砍茸

规格等级 分梅花鹿茸和马鹿茸2大类。

1.梅花鹿茸

1)二杠锯茸 分为4个等级:

一等品:干品不臭,无虫蛀,加工不乌皮,主干不存折,眉枝存折不超过一处,不暄皮,不破皮,不拧嘴,锯口有正常的孔隙结构,有正常典型分岔,主干与眉枝相称,圆粗嫩壮,茸皮、锯口有正常色调。每支重85g以上。

二等品:主干破皮不显露结缔组织,虎口以下稍有突起棱纹,每支重65g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品:不显露皮下结缔组织,主干存折不超过一处,具有分枝。枝岔较瘦,不拧嘴,不拉沟。锯口有蜂窝状细孔,虎口以下有棱纹,每支重45g以上。余同一等。

四等品:干品不臭,无虫蛀,不拧嘴,不拉沟。具独干畸型者和不符合一、二、三等者均属此等。

2)三岔锯茸 分为4个等级:

一等(以下各个等级的含水量不超过18%):干品不臭,无虫蛀,加工不乌皮,不暄皮,不破皮,顶头丰满,锯口有蜂窝状细孔,不拧嘴,主干嘴头不存折。有正常典型分岔和匀称结构,短粗嫩壮,每支重250g以上。

二等品:顶头较丰满。每支重200g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品:加工有暄皮、乌皮,破皮不显露皮下结缔组织,存折不超过2处,顶端不拧嘴,嘴头不破皮(一、二等因嘴头破皮按三等收购),有正常分岔(但三岔无眉枝的按三等收购),枝干较瘦,茸、皮或锯口色调正常,无再生茸骨化现象。有蜂窝状细孔。每支150g以上。余同一等。

四等品:不符合一、二、三等者均属此等。

3)二杠砍茸 分为4个等级,其分等要求如下:

特等:肥圆粗壮,眉枝与主干匀称。四衬全美,主干顶端不扁头,嘴头肥满。不拉沟,左右对称,不空头,不破皮,无存折,不底漏、不底老和无黑根;不臭,无腮骨残肉。头骨坚实、洁白,后脑皮与后脑骨平齐,眶骨留50%。每架茸估重为250g五个“底”以上的干品。250g五个“底”以下的不符合出口规格。

一等品:短圆粗壮,嘴头丰满。每架1200g以上的干品。余同一等。

二等品:仅在重量上与一等有区别,每架1000g以上的干品。

三等品:重量要求每架茸重350g至不足1000g的。稍瘦条、色调乌暗,畸型怪角,顶端不穿尖以及其他不符合一、二、三等者,均属此等。

4)三岔砍茸 分为3个等级,其分等要求如下:

特等:细毛红地,粗嫩肥壮,四衬全美,不圆不扁,嘴头肥美。无拉沟、底老、存折、底漏、破皮、空皮、黑根,不臭,无虫蛀。有疣状突起,不超过主干长的30%,头骨坚实、洁白。无腮骨残肉,后头皮与后头骨平齐,眶骨留50%,每架1750g以上的干成品。

一等品:主干圆,疣状突起不超过主干长的40%,每架重1200g以上的成品。余同一等。

二等品:疣状突起,不超过主干长的50%,每架重1000g以上。余同一等。

2.马鹿茸

1)东北马鹿茸

①带血锯茸:分为3个等级,其分等要求如下:

一等品:主干圆嫩的三岔;肥嫩上冲的莲花,不拉沟,不破皮,不畸型,主干及嘴头无折伤。水工足,不生干,不空头,不瘪头。茸内含血充分,分布均匀,呈深红色,无臭味,无虫蛀,每支重不低于500g的干品。

二等品:三岔、主干圆嫩的四岔,人字角,三类规格要求是:茸顶端丰满,不破皮,不生干,无存折,不空头,不瘪头,无臭味,无虫蛀,茸内含血充分,呈深红色的干品,每支重300g以上。

三等品:不足一、二等的莲花、三岔、四岔和肥嫩的畸型茸,无破皮,不生干,不存折。无臭味,无虫蛀。茸内充分含血,每支重225g以上。

②排血锯茸:除茸内不含血外,一、二、三等要求与带血马鹿锯茸相同。

2)西马鹿茸的规格等级与东马鹿茸大致相同。

2.饮片

1)花鹿茸片 角尖部切片习称“嘴片”或“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浅棕色或黄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围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在“蜡片”之后切制的习称“粉片”,在粉片之后切制的习称“纱片”,在纱片之后切制的习称“老角片”或“骨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棕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围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2)马鹿茸片 蜡片为类圆形薄片,中央为米黄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围皮较厚,周边灰黑色,质坚韧。粉片、纱片、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粉片切面有致密的细蜂窝状小孔,纱片与骨片中央有稀疏的蜂窝状孔眼。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3)鹿茸粉 为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气微腥,味微咸。

【质量要求】 性状评价 花鹿茸一般以茸粗壮、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马鹿茸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为佳。

【注意事项】

根及根茎类药材需切开断面,观察断面的特征。

【实验报告】

1.描述重点中药商品的主要商品特征。

2.记录不同中药商品规格的区别。

【练习与思考题】

1.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商品在描述其商品特征时,有何规律?

2.通过实验,你认为在中药材市场上如何快速地对中药商品进行真伪及品质优劣的鉴别?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