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广西日报】打造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来源:广西日报20230719第八版 作者:周江煜 何世全 日期:2023-07-19 点击数:
分享到:
未标题-1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广西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以奋斗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以担当擘画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助力健康中国和壮美广西建设。

突出中医药特色,高层次人才实现新突破。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医药学术前沿,聚焦学科内涵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发挥一流学科引领突破作用,形成了中西医协同、医药协同、医护协同、医理协同、医教协同、产学研协同的学科布局,不断开创一流学科建设新局面。2023年6月,中医内科学、少数民族医学(壮医学)、少数民族药学(壮药学)、中医养生学4个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个团队分别入选全国和全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实现新突破,黄瑾明获“国医大师”称号,黄汉儒、黄鼎坚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新增5名青年岐黄学者,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从2018年的27.0%提高到2022年的46.8%。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近5年来,学校累计获科研立项37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8项。设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壮瑶医药联合专项;加大“桂十味”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力度,获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立项资助7850万元。学校申报的1.1类中药创新药“止得咳颗粒”“十一方药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新增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7个。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近两年来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中医药壮瑶药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实力显著增强。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果转化硕果累累。学校先后与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广西旅发集团、香港培力药业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获批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参与组织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和广西地方标准14项,完成广西14个县区中药资源普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3家直属附属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出色完成各项抗疫任务,陈平、唐晓分别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72人获自治区级“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深化国际交流,对外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获“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优秀单位”称号,形成以东盟国家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已培训当地医生1000余人次。国医大师韦贵康创立世界手法医学联盟,韦氏手法享誉海内外。主办或承办多场国际会议。与东盟7个国家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首批成员,中外专家合编的《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入选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学校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恰逢其时。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医药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