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学分:5
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见习36学时
适用对象:中西医结合临床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阐述中西医结合外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复述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识别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学生能进行外科基础操作技术,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能判别中医治疗适应证,并进行中医辨证及治疗;能进行切开引流、静脉切开、常用穿刺技术、损伤急救、各种引流、减压等操作,正确使用和管理治疗用导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体表肿瘤、阑尾、疝等手术。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具有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能全面. 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和病史采集的能力,规范书写医疗文书的能力,具有运用中西医结合基本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与治疗的能力。具有对外科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医传统文化对外科临床的影响,树立学习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信心。通过课堂思政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目的。
2.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集体性形成性评价(30%)+终末性评价(7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集体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全体同学集体共同参与,即每位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阶段性的学习成效反映,范围包括课程作业.案例分析.见习带教等。
参与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反映,范围包括随机抽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点名.随堂作业.课堂学习(课内提问.分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学习等)。
课程终末性评价采用笔试或机试形式进行。注重考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A1/A2/A3,案例分析题型,记忆型题与应用型题比例为3:7。
【参考书目】
1.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
2.参考资料:
(1)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第9版。
(2)中医外科学(李日庆,何清湖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3)桂桐.等《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4)广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址http://210.36.99.60/index.asp。
(5)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址http://course.jingpinke.com/benke。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范围和研究方向。
2.能力目标:树立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的正确观念,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范围和研究方向及如何学好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使学生感受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奥妙,领略外科医生不断追求进步的素质修养,加深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认同感,增强学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信心。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范围和研究方向。
3.如何学好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本章内容课后自学)
【考核重点】
重点:1.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范围和研究方向。
难点:如何学好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阐述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及专业术语,总结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及特点,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能够灵活运用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病辨证方法、上中下三部的部位辨证方法、经络辨证、局部辨证辨证外科疾病;阐述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症,说出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能够阐述常用外治法中的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外治疗法。
2.能力目标:通过演练外科疾病的诊疗流程,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症状与体征以及合理选用辅助检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正确进行治疗,提高临床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思政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医学知识,也在人文道德的熏陶中达到学科知识、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的有机融合,培养服务社会的优秀能力和品格。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及专业术语
2.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及特点,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3.强调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症状与体征以及合理选用辅助检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和综合分析在临床辨病辨证过程中的重要性。
4.外科疾病阴阳辨证法、上中下三部的部位辨证方法、经络辨证、局部辨证的要点及实际运用。
5.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熟悉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
6.常用外治法中的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外治疗法,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考核重点】
重点:1.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及专业术语。
2.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及特点,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3.外科疾病阴阳证辨法、上中下三部辨证法、经络辨证、局部辨证的运用。
4.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症。
5.常用外治法中的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外治疗法。
难点:1.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症。
2.常用外治法中的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外治疗法。
第三章 无菌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向老师或同学说出灭菌与消毒的概念;说出手术器械.物品.敷料、手术室的常用灭菌、消毒法。描述手术人员和手术区域的准备;说出医院感染和非医院感染的区别。
2.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运用无菌原则进行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能够正确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区消毒和铺巾和术中无菌的操作。能够判别医院感染和非医院感染。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无菌术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树立外科无菌术的正确观念,为临床无菌操作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讲授法与示范性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内容】
1.无菌术、灭菌、消毒的概念;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2.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3.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4.介绍手术室的设置.消毒和管理和院内感染及管理现状。
【考核重点】
重点:1.无菌观念和基本概念;
2.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3.手术人员的准备,如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
难点:手术区消毒和铺巾,手术中无菌操作的实施。
第四章 麻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麻醉的定义、麻醉方法的分类和适应证;ASA分级、麻醉前用药的目的;能够总结针刺镇痛选穴原则;常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利多卡因、罗哌卡因一次性限量;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常见并发症;全身麻醉的定义,全身麻醉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气管插管的适应症、操作步骤。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麻醉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进行辨别及防治;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方法;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麻醉是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以病人为中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麻醉的概念、发展史;麻醉方法分类;麻醉方法的选择。
2.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用药。
3.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的特点、选穴原则;麻醉方法与管理;
4.常用局麻方法、剂量和浓度、毒性反应的识别及防治。
5.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6.全身麻醉包括吸入和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全麻期间的麻醉监测、并发症及其处理。
7.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和操作原则及并发症。
【考核重点】
重点:麻醉方法的分类和适应证;ASA分级、麻醉前用药的目的;针刺镇痛选穴原则;常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及其防治;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常见并发症;全身麻醉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气管插管的适应症。
难点:麻醉前准备;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及其防治;麻醉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等渗、高渗、低渗性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外科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说出体内钙、镁.磷异常的临床表现;外科营养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对各水电解平衡紊乱、酸碱平衡进行临床诊断和防治;判断饥饿、手术及创伤后人体代谢变化。外科营养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3.素质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体液与营养平衡在挽救外科急危病患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营养治疗。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一)正常的体液代谢
(1)体液含量、分布及组成。
(2)体液平衡。
①水的平衡。
②电解质平衡。
③渗透压平衡。
④酸碱平衡。
⑤体液的调节机理。
体液平衡失调
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重点讲解三类脱水的病因.病理特征及防治措施。举例说明补钠计算公式:补钠量(mmol)=(正常值-测得值)×体重×0.6(女0.5) 17mmol钠相当于1克氯化钠,比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区别。
2.钾的异常
(1)低钾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补钾原则及预防。
(2)高钾血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镁的异常
钙的异常
(三)酸碱平衡失调
1.代谢性酸中毒:
①定义:病理生理基础是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致使SB,AB,BB降低,BE负值加大,失常时PH下降
②酸中毒的分类: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③临床表现:主要是引起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对儿茶酚胺反应性减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只要表现为抑制,严重者可有嗜睡,昏迷。
④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处理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病原因是基本原则。
轻度酸中毒:CO2CP在16~22 mEq/L一般不用碱性药物纠正。
中度酸中毒:CO2CP在9~16 mEq/L用碱性药物纠正。
重度酸中毒:CO2CP在9 mEq/L以下,要积极用碱性药物纠正。
举例说明补碱计算公式。HCO3-需要量(mmol)=(正常值-测得值)×体重×0.4
一般将计算量的半量在2~4小时内输入。请注意:输入碱性液体可影响钙,钾平衡。
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①特征: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
②原因和机制
③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呼吸性酸中毒
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呼吸性碱中毒
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外科补液
补液量的计算及液体的选择
生理需要量、1/2累计损失量、继续丧失量、丧失的血容量
如何补充液量
补液的程序、补液的原则、补液的速度
(五)自学体液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和维持机制。低钠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外科营养评定及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考核重点】
重点:水和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难点: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六章 输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外科输血适应证、禁忌症及输血方法,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成分输血的优点及其主要制品的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学生能够掌握外科输血适应证.禁忌症及输血方法,对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防治;对临床血液成分制品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血液对机体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正确选择输血成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外科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输血方法.输血的途径.速度和注意事项。
2.输血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大量输血的影响。
3.血液成份的临床运用:血细胞成分;血浆成分;血浆蛋白成分。
4.血液代用品
5.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
【考核重点】
重点: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
难点: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
第七章 休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休克的定义、分类和临床表现、监测及防治;休克的中医病因病机;外科常见的低血容量性及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治要点及中医治疗。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休克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中西医诊治。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对机体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早期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休克,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提高生存率。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休克的概念、分类。
2.休克的中医病因病机:阴厥、阳厥、热厥、脱厥
3.休克病理生理:微循环的变化;代谢变化;重要器官的功能变化。
(二)休克对肺、肾、心脏、脑、肝脏、胃肠道系统等主要器官的影响
(三)重点讲解休克的临床表现及监测
1.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2.诊断:一般不难,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关键是早期及时发现。
3.休克的监测:
(1) 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
2.皮肤温度与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
3.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现象
4.脉率: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用于判断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0.5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尿量:尿量<25ml/h 比重增加表示存在肾血管收缩、肾供血不足、尿量>30ml/h时,则休克纠正。
(2)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反映血容量.回心血量及右心功能的指标。对指导休克中的扩容治疗,目前认为CVP仍是一个简便而准确的有价值指标。
2.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应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当其高于正常值,说明左室功能正常.但应限液治疗。当其低于正常值,说明血容量不足。
3.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心排出量降低往往是循环血量不足或心功能抑制的可靠指标,但在感染性休克时,心排出量往往增高。
氧供应及氧消耗:氧供应是指机体组织所能获得的氧量。氧消耗是指组织所消耗的氧量。
4.动脉血气分析:PO2<8.0kPa(50mmHg)以上,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
5.动脉血乳酸盐测定:为休克预后判断依据,正常为:1.0~1.5mmol/L,其值的增高与死亡率成正比。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凝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值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P实验阳性,破碎红细胞的存在提示DIC的发生。
7.胃肠粘膜内PH监测:低于7.35者预后不良。
(四)休克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1.一般紧急治疗:包括积极处理原发病、体位(头和躯干头高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及早建立静脉通路,药物维持血压、吸氧、保温等。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先晶体后胶体,同时应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尿量和CUP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皮温.末梢循环等判断补充血容量的效果。必要时输红细胞也有效。
3.积极处理原发病:应在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及时施行手术处理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治疗休克。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调整剂量。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1)血管收缩剂:有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和多巴胺等。(2)血管扩张剂:@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酚苄明等).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硝普钠等。(3)强心药:(包括肾上腺素能受体兼强心功能的药物(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强心甘(洋地黄等)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还可使用抗纤溶药和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药物以及小分子右旋糖苷。
7.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其他药物的应用有:钙通道阻断剂.吗啡类拮抗剂.氧自由基清除剂.调节体内前列腺素等。
(五)中医中药的应用
1.辨证论治:
热伤气阴证—益气固脱,清热解毒养阴—生脉饮加清热解毒养阴之品;热伤营血证—气血两情,益气养阴—清营汤加减;
阴厥证—益气固脱,养血育阴—人参养营汤加减;
寒厥证—回阳救逆—四味回阳饮加减;
厥逆证—益气固脱,阴阳双补—保元汤合固阳汤加减;
阴脱证—益气固脱,养血育阴—独参汤合四逆汤加减;
阳脱证—益气固脱—独参汤合四逆汤频服。
2.针灸治疗
3.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六)外科常见的低血容量性及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治要点及中医治疗。
【考核重点】
重点:休克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中西医治疗。
难点:休克的发病机制;休克诊断和中西医治疗。
第八章 围术期处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围术期的定义、手术时机、术前准备的内容、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中医药在围术期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能对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防治。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的配合,减轻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焦虑等不良影响。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讲授法.病例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
1.概述:围术期的定义;围术期处理的目的与内容
2.手术前准备;
①一般准备:心理准备.生理准备(适应性锻炼、输血和补液、预防感染、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胃肠道准备、其他)
②特殊准备:营养不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者应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一下或控制在稳定状态)、肺功能障碍、肾疾病、糖尿病(术前血糖宜控制在7.28-8.33mmol/L)、凝血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3.手术后监测与处理:一般监测;术后止痛;恶心、腹胀、呃逆的处理;常用导管与引流物的处理。
4.重点讲解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术后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出血;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急性肝肾功能障碍;应激性溃疡;切口并发症;泌尿系感染。
5.中医药在围术期的应用:“虚则补之”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通里攻下”法在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危重病人的中医辨证治疗。
【考核重点】
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第九章 重症救治
1.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心跳骤停的诊断标准,心肺脑复苏的3阶段9步骤;基础生命支持(BLS,初期复苏)的主要内容;后续复苏的主要内容,药物治疗种类、剂量、途径、顺序;复苏后处理原则;脑复苏治疗措施。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能对心搏骤停者进行辨识并给出心肺脑复苏诊疗方案;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行诊断并制定防治方案。
。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救治急危重症病患的艰巨性,增强救死扶伤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关心病患、敬畏生命的仁爱精神。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一、心肺脑复苏: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人工呼吸的原理及方法;心脏按压原理和方法。
(一)概述:心跳骤停概念、类型、原因、病理、心跳骤停的安全时限、心跳骤停的诊断、心肺脑复苏的基本过程。
(二)心肺脑复苏:
(1)初期复苏(心肺复苏):建立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2)后期复苏:进一步呼吸支持;药物治疗;监测;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
(3)复苏后处理:维护循环功能;维持呼吸功能;保护肾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脑复苏:病理生理、治疗措施、神经功能评定、脑复苏结局。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三)预防与治疗;
【考核重点】
1.重点:心跳骤停的诊断标准,心肺脑复苏的3阶段9步骤;基础生命支持(BLS,初期复苏)的主要内容;后续复苏的主要内容,药物治疗种类、剂量、途径、顺序。
2.难点:心肺脑复苏时给药的种类、剂量、途径和顺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以及防治措施。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疼痛概念、分类疼痛的测定和评估,治疗疼痛的常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能正确地对疼痛常用治疗方法进行选择。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疼痛对病患的折磨,体验病患的痛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关心病患、敬畏生命的仁爱精神。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疼痛的分类、机制、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疼痛的测定和评估。
2.慢性疼痛的治疗:疼痛的诊治范围和治疗疼痛的常用方法。
3.手术后的镇痛
4.癌症疼痛的治疗。
【考核重点】
1.重点:常用的镇痛方法的选择;癌痛三阶梯疗法;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法。
2.难点:镇痛药物的作用特点。
第十一章 内镜与腔镜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懂得并复述出内镜外科技术的概念、设备与器械、基本操作技术、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应用现状及展望;腔镜外科技术的概念、设备与器械、基本操作技术、手术适应证手术并发症以及腹腔镜应用现状。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内镜外科技术和腔镜外科技术。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正确选择人工建立治疗通道的方式,减轻患者病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一、内镜外科技术
1.概念:内镜外科技术的定义
2.设备与器械:内镜系统、手术设备、手术器械
3.基本操作技术:注射术、钳夹术、切除术、导线置入和扩张术、支架置放术.、氩气刀凝切术、超声内镜穿刺术
4.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
(1)纤维胃镜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要点、术后处理
(2)纤维支气管镜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要点、术后处理
(3)纤维胆道镜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要点、术后处理
5.应用现状及展望
二、腔镜外科技术
1.概念:腔镜外科技术的定义
2.设备与器械:腹腔镜系统、气腹系统、手术设备
3.基本操作技术:建立气腹、腹腔镜下止血、腹腔镜下组织分离与切开、腹腔镜下缝合、标本取出
4.手术适应证
5.手术并发症:CO2气腹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血管损伤、内脏损伤、腹壁并发症
6.腹腔镜应用现状:腹腔镜诊断作用、腹腔镜的治疗作用
【考核重点】
重点:内镜外科技术的定义.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腔镜外科技术的定义.手术适应证.手术并发症。
难点:内镜外科技术的基本操作技术;腔镜外科技术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外科感染与内科感染的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图片介绍、病例讨论,使学生能够正确鉴别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疖和疖病、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脓肿)、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特异性感染;能够正确指出对应的中医病名;能对案例给出中西医诊断和治疗。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感染的危害性,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预防。认识祖国医学在防治外科感染治疗的优势,树立学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信心。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讲授法、病例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
一、皮肤和皮下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和疖病
(1)疖和疖病的定义、特点。
(2)囊肿相鉴别。
(3)治疗原则及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二)痈
(1)痈的定义、特点、中西医病因、中医分类与命名。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三)急性蜂窝织炎
(1)急性蜂窝织炎(中医:发)的定义、中西医病因、中医分
类与命名。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四)丹毒
(1)丹毒的定义、中西医病因、中医分类与命名。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五)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中医:红丝疔、外痈)的定义、中西医病因、中医分类与命名。
(2)临床表现、诊断,与急性静脉炎鉴别。
(3)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六)脓肿
(1)脓肿(中医:外痈、流注)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浅部脓肿和深部脓肿诊断,与寒性脓肿、动脉瘤相鉴别。
(3)切开引流的原则、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思路。
二、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甲沟炎及甲下脓肿
(1)甲沟炎及甲下脓肿(中医:蛇眼疔、代指)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西医治疗及中医外治思路。
(二)脓性指头炎
(1)脓性指头炎(中医:蛇头疔)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手术时机与切口原则、中医辨证治疗及中医外治思路。
(三)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1)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中医:蛇肚疔)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手术时机与切口原则、中医辨证治疗及中医外治思路。
(四)掌深部间隙感染
(1)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中医:蛇肚疔)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诊断。
(3)西医手术时机与切口原则、中医辨证治疗及中医外治思路。
三、全身性感染
(1)全身性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脓毒症、菌血症(中医:走黄、内陷)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分型、诊断。
(3)全身性感染综合性治疗要点,抗生素使用的原则、中医辨证治疗及其他疗法。
四.特异性感染
(一)破伤风
(1)破伤风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潜伏期、前驱症状、典型症状、并发症)、诊断,与化脓性脑膜炎、狂犬病相鉴别。
(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积极抢救治疗原则和措施,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外治及其他疗法。
(4)破伤风的预防,新鲜开放伤口的正确处理措施。
(二)气性坏疽
(1)气性坏疽(中医:烂疔)的定义、中西医病因。
(2)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芽孢菌性蜂窝织炎、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相鉴别。
(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积极抢救治疗原则和措施,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中医外治及外治疗法。
(4)气性坏疽的预防,相关创伤的处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考核重点】
1.重点: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中医分类与命名、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及预防。
2.难点: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
第十四章 常见体表肿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讲述体表肿物的定义、分类、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各类常见体表肿物的定义、临床特点、治疗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进行体表肿物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体表肿物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周围人进行正确的自我检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意识。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一、体表肿物的定义、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二、体表肿物的分类
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血管瘤、色素痣、黑素瘤、淋巴管瘤、皮肤癌
(1)定义
(2)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3)临床特点
(4)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考核重点】
重点:体表肿物的定义、分类、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各类常见体表肿物的定义、临床特点、治疗方式。
难点:各类常见体表肿物的定义、临床特点、治疗方式。
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理论课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绪论 | 1 |
第二章 |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 3 |
第三章 | 无菌术 | 2 |
第四章 | 麻醉 | 6 |
第五章 | 体液与营养平衡 | 6 |
第六章 | 输血 | 3 |
期中考试 | 2 | |
第七章 | 休克 | 3 |
第八章 | 围手术期处理 | 3 |
第九章 | 重症救治 | 3 |
第十章 | 疼痛与治疗 | 3 |
第十一章 | 内镜与腔镜技术 | 3 |
第十二章 | 外科感染 | 3 |
第十四章 | 常见体表肿物 | 3 |
总学时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