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广西中医学院学科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广西中医学院学科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主线,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记,没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科,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 未来5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5年,学科专业建设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
历经55年的建设,我校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十一五”期间,我校围绕广西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现有普通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6个,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医学(对外方向)、中医学(传统方向)、中医学(壮医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中医学(运动方向)、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护理学(英语方向)、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壮医学。
(二)学位点建设
学校目前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5个一级学科授权点,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培养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学科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科学等5个学科被列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规划建设博士点。
(三)重点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扶阳法学术流派、中医整脊疗法、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4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壮医药学),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13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努力构建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思路
遵照“突出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拓宽学科领域,加强学科交叉与文理融合”的原则,保持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加强医学主干学科,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围绕医学主干学科,拓宽学科领域,实现医、理、工、管等学科相互促进,进一步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力拓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及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覆盖面,完善硕士点层面的学科布局;积极拓展专业学位的授权领域,优化专业结构,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学科布局相适应。
三、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广西特色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努力构建以中医药广西民族医药为主,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和专业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1. 稳步拓展学位授权点
加强优势学科软硬条件建设,不断夯实学科基础,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壮医药学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重点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扶持基础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 打造民族医药特色学科
进一步挖掘、整理广西民族医药资源,开展包括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药品开发研究,构建完善的民族药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科研平台体系,打造民族医药学科新高地,争取1~2个学科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
3.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好创新药物研发的技术支撑平台—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并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的筹备建设工作,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使我校成为广西与东盟进行传统医药科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同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争取上级专项建设资金,通过财政拨款、自筹等方式,扎实推进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各种技术平台建设, 2015年实验室达到245813.3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达到2.23亿元。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实验室,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4. 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果。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优势,通过成果转化与推广、扶贫基地的建设和利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平台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引导产业对科研基地的建设进行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区域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5. 加大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
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药学、护理学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其中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些专业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我校专业竞争力的核心。对于这些传统的优势专业,按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要求,以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特色、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教育服务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5个水平较高、在区域内具有明显优势的优质专业,初步形成优势专业群。壮瑶医药学是我校的特色,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科研和临床基础。根据《中国(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规划纲要(2009-2015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精神,“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增设瑶医学专业,同时大力加强壮、瑶等特色民族医学专业的建设,以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6. 发展交叉、新型、急需专业
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以传统学科为依托,向边缘学科求发展,努力创造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5年内,医学门类增设中医骨伤学、医学影像学、全科医学、卫生检疫、营养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理学门类增加应用化学等专业;管理门类增设工商管理、物流学、医学保险等专业。增设文学类的古典文献学、英语、广告学等专业;增设法学类的知识产权法、家政学等专业。加强专业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突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与工、管、理等学科相融合,充分体现学科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作用。
7. 拓展外向型专业
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展面向东盟外向型专业。在原有中医学(对外方向)、护理学(英语方向)的基础上,开设中药学(对外方向)、药学(对外方向)、市场营销(对外方向)、物流学(中医药方向)等专业,将东盟国家民族医学、语言和文化的课程有机溶入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东盟特色的专业群。同时,全面推进开放型中医药院校建设,到2015年,力争与海外1~2所大学联合开办医药类学历教育。不断完善留学生教育软硬设施,构建规范合理、保证质量、具有广西—东盟区域特色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我校成为有资格接受国家公费留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有序配置师资队伍资源。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高学历(学位)人员的比例。力争引进包括院士、国医大师、特聘教授在内的10名左右中医药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加大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力度,从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特殊支持,围绕重点建设学科集中培养一批人才队伍。同时将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重点学科学术团队的建设、博士点的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学科队伍的群体力量与优势,努力造就一批处于国内前沿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精英。到2015年,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3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达660人左右,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数达190人左右。
(二)实施专业教学评估
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实施专业评估。学校负责全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审议专业布局的调整、改造、设置,保证专业建设政策和经费的落实,指导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本单位专业建设规划和领导本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组织专业建设的自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自评,对评估优秀的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限期整改。同时建立专业建设信息反馈系统,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工作及有关信息反馈工作,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通过专业评估和整改,引导专业建设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使各专业形成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三)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学科管理制度,改变岗位终身制,建立竞争、淘汰运行机制。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组织和负责人的责、权、利,强化各级考核,将学科建设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和规范建设的发展轨道,真正形成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学科建设组织结构,提高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四)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学科专业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类项目资金,加大自筹力度,密切与企业联系,吸引企业投资和赞助,加大学校创收用于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比例,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同时实行“集中理财,整合资源”的经费管理方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预算论证和支出审核,确保建设投资效益,增强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